八百米井下的生死救援
——韩城矿业桑树坪矿“12.2”有害气体涌出事故救援纪实
备受社会关注的桑树坪矿12.2有害气体涌出事故已时过多日,突如其来的事故让人始料不及,3名矿工遇难令人心痛不已,12名矿工生还演绎出的救援、救护、救治及自救互救的感人故事,让人难以忘怀,让我们一起将时光倒转至那一时刻——
12月2日8时15分,桑树坪煤矿掘进二队3109工作面安检员董群忠汇报,该工作面早八点班有人晕到在3109工作面皮带巷。接到电话汇报后,韩城矿业公司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成立事故应急指挥中心,制定抢险救援救灾方案。并迅速对事故作出初步分析判断,属于有害气体大量涌出,当班作业人员为15人。
随即一场营救矿工生命的紧急救援行动有序展开。
闻警而动 科学救援
12月2日一大早,韩城矿务局救护大队大队长李晓峰接到了由韩城矿业公司调度中心打来的营救遇险矿工的电话。9分钟后,离事发现场最近的桑树坪矿救护中队的2个小队14名救护队员全副武装到达了矿井井口,队员们跑步入井实施救援。随后,下峪口矿及象山矿井救护中队队员的5个小队队员分别于20分钟、40分钟后到场救援。
面对井下一氧化碳最高浓度达到5036PPM的危险、个别地点能见度不到1米、近1200米的救援巷道及6度到8度的坡度,队员们没有畏惧,带着平时训练有素的自信和营救矿工兄弟的责任与豪情,这些年富力强的小伙子们以最快的速度在巷道口进行瓦斯、一氧化碳、硫化氢等数据检测,确定瓦斯数值在安全范围内,属于有害气体涌出事故后,13名救护队员在外接应,其余53名救护队员纷纷跑步进入事发巷道,全面开始入井侦察和搜救遇险人员的救援行动。每碰到一名遇险兄弟就要以最快速度测一次相关数据,并要对其身体情况进行预判,对情况较轻的遇险兄弟为其配戴新自救器;对伤情较重的利用苏生器为其吸氧;对呼吸困难的矿工,将伤员抬到风筒处,让伤员呼吸新鲜空气,及时补氧……然后,用担架将遇险矿工迅速抬离巷道。
救护队员在一氧化碳有害气体密布的作业环境中要救援更要首先保障自己的安全。他们口戴呼吸器,身着救护衣,还携带有数据检测设备及医疗救护装备等,一个人负重30多斤,4人一组抬着伤员穿梭于巷道中。救护队员在抬运伤员时特别小心,一方面要看清路线、踩稳脚步,保证担架的平稳;另一方面还要兼顾伤员的伤情,处理随时出现的各种状况。恶劣环境下的千米巷道似乎比平时长出许多,一般人来回抬2次就会体力不支……然而此时此刻,时间就是生命,谁都顾不了太多,测量数据、查看生命体征、预判伤情、临时救护、用担架抬出……一种无言的默契让这些救护队员忙而不乱,急而不燥,救援在恶劣的环境中继续着,进行着……
9时58分,3109运输巷280米处发现第5名遇险者,趴在皮带上,有呼吸、有意识,不能动。此时,巷道的有烟雾,能见度5米。救护队员立即为伤者配戴压缩氧自救器进行施救,用担架抬运至风门外新鲜风流处。10时10分,救护队将遇险人员运送出巷道。
象山中队中队长王琦听到了遇险矿工因呼吸不畅而发出微微鼾声,于是寻声找人,对已失去意识的遇险矿工果断采用苏生器为其吸氧,并和其他队员迅速将其抬离巷道,交给守在井口的医护人员,为急救营得了时间……
桑树坪矿中队郭守传已经和其他队员一起进入巷道救援了3次,满脸都是汗珠和煤泥,此时他已疲惫不堪、腿也有点颤颤发抖,在接到救护大队大队长李晓峰“不能把任何一名矿工落下,要将最后一名矿工救出”的命令后,他拦也拦不住地与下峪口矿中队的阴建科等队员第4次冲了进了巷道……在巷道最深处,他们终于发现了最后一名遇险矿工,他们一边加快了脚步穿梭于巷道往外抬人,一边不停的用苏生器给其吸氧……
20时10分,经过全力救援,15名矿工全部被救出了事发地点。救援结束了,而救护队员抬着遇险矿工走出巷道口的15个瞬间令人难忘而钦佩……
本次救援共调动3个中队7个小队指战员66人实施救援。动用救援车等车辆23台次,各类主要技术装备356台件,各级指战员入井执行侦察、搜索、救人等任务共计156人次。
“练兵千日,用兵一时。矿山救护工作的特殊性要求时刻准备着的不只是救护队员本身,还有救援所需要的各种设备、装备等,这样才能在关键时刻派上用场,完成好救援任务。”韩城矿务局救护大队大队长李晓峰说。
从井下把遇险矿工救出,我们的救护队员完成了自己的职责和使命,而经历磨难的被救矿工的生命危在旦夕,而从事发井口接手的韩城矿务局总医院的救治护理工作相继展开——
调兵遣将 全力抢救
事故发生后,8时25分,韩城矿务局总医院总值班接到电话说,桑树坪矿井下发生有害气体涌出事故,需要紧急抢救。院长孙文学、书记李刚立即召开会议,成立两个救治小组。一个是现场急救小组,由院长孙文学带领副院长马正海等科主任专家赶往桑树坪矿抢救伤员;另一组由书记李刚和业务院长师安石带领医护业务骨干人员在医院实施救治工作。同时,孙文学利用内部微信平台发布信息,通知全体休班的医护人员立即上班,参与抢救,保证救援力量。
随即,8时30分开始,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救救援人员分乘三辆救护车迅速赶往井口现场。第一批赶往现场的业务院长马正海等6名医护人员从接到命令电话到赶到事发地,中途没有耽误一分钟时间。二院作为距井口最近的医疗单位,首先到达现场,为抢救赢得宝贵时间。第一批赶往现场的马正海等人到现场后,立即决定由职业病科主任呼吸专家马树新和麻醉师薛敏强随救护队员深入井下展开现场急救。另外组成地面临时急救处理组和一名大夫与一名护士组成的专门护送小组。在总医院的救治组也迅速腾出科室床位,做好预留床位和前期的接诊收住准备工作;并组织职能部门人员组成应急小组待命做护送转至伤员工作。
参与井下抢救伤员的现场急救组的马树新、薛敏强随救护队员深入井下掘进二队3109工作面,展开现场急救。他们带着急救箱、氧气袋在井下现场,对搜救到的伤员迅速让吸氧,根据不同情况,做气管插管处理、做心动复苏急救处理。为多名伤员成功抢救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第一名伤员升井,地面临时急救处理组立即对伤员在第一时间做生命体征评估,根据评估,做静脉输液等对应处理。随之,由医生和护士组成的护送小组进行专门护送到总医院接收救治。
铜川矿务局中心医院、澄合矿务局医院也迅速派医护人员,赶往韩城矿务局总医院。同时还联系西安交大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专定教授进行支援。
第一个病人送入医院,等候的医务人员立即将病人送入急诊科,通过查体、做心电图、建立静脉通路,在医护人员的陪同下做CT、B超等相关检查后送内一科病区,随之,12名伤者相继送至矿务局总医院。
医院按照分诊收住、生命体征监测、面罩加压给氧逗号。根据伤势不同上呼吸机等流程,忙而不乱的对每一个伤者进行一一诊断救治。
铜川局中心医院张朝阳院长带领呼吸内科主任华晓旭等10余人,连同救护车一起参与救治工作,澄合局医院刘银霞、王彩霞两位副院长带领医务主任,出动两辆救护车赶往韩城参与抢救工作;交大一附院副院长韩建峰、重症监护室王雪、石秦东主任、儿神经内科教授乔晋前来指导救治。专家组对每位病人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有针对性地制定了个性化治疗方案,收到明显的效果。
严格按照“一人一个救治组,一人一套救治方案”的要求,用最好的药、最先进的设备和最好的医生,全力以赴开展救治工作。这是韩城矿务局总医院在这次治疗过程的要求。
生命至上,营救矿工生命的号角吹响之后,实施救护救治,是对生命的尊重与爱护,而在事发现场生命系于千钧一发,实施有效自救与互救更是赢得时间、挽留住生命重中之重——
矿工互救 感人肺腑
病榻上的徐勤科,鼻子和嘴都是伤痕,让人不忍直视,面色也有些苍白,见到我们,他执意地坐了起来,非常乐意地为我们讲述他的经历。
“听到喊话让‘撤’,我急忙沿着避灾路线往外走,走着走着,感觉身体发软直接爬到了地上,关键时候不知是哪位后面来的兄弟用双手把我翻了一下,让我脸朝上,要不当时我早就完了,现在都还不知道是谁”徐勤科充满无限感激地说。
在生死面前最能考验人性,除了在危急时刻救了徐勤科的到现在都不知姓名的兄弟外,还有很多感人肺腑的故事,而故事的主角就是我们在这次事故中受伤的矿工兄弟——
安监员董群忠是事故发生后第一个给矿调度室打电话的人。浓眉大眼的他躺在病床上,有着一种历经大难后的平静。他给我们讲了当时的情况:
看见有人在工作面晕倒,有着20多年从业经验的他赶紧拿出了便携仪测当时的瓦斯浓度为0.26,他立刻做出瓦斯正常,一氧化碳超标的判断。立即戴上了自救器并拨通了调度室的电话。
“3109工作面有人晕倒,赶紧来救人”放下电话的董群忠第一反应是必须开启皮带机。按下皮带机开关后,他顿时感受自己没有了力气倒下了,刚开始还有点意识,听到电话不停的在响,人却动不了,再后来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我当时戴上自救器后,也可以选择跑,但我是安监员我不能……”董群忠平静地说。
刘宝奎听到有人喊“撤”后,还没来得急配戴自救器就腿软的跪倒了地上。已戴上自救器的瓦检员董军营和徒弟李宽喜刚准备往外撤,见状不由分说一人拉一只手将刘宝奎往前拖了500多米。随即,51岁的董军营因缺氧腿软倒地,徒弟李宽喜看见师傅倒下又去拉师傅,没几步自己也倒在了地上,后来三人都被救护队员成功救出,脱离危险。
当问及董军营在生死关头救工友当时的想法时,他停了半晌说:“都是在一起的兄弟,哪能见死不救。”
获救矿工徐勤科在最后告诉笔者说:“这次被救,一方面是救护队员救的及时,另一方面是医院救治的到位,还有就是公司及矿上平时强化安全培训,今年我就参加了三次脱产半脱产培训,自救器的正确使用为我们逃离险地赢得了时间,避灾路线的熟知让大家急了知道往哪里撤。”
矿工在险情面前自救互救、临危不乱,正是基于平时的强化培训。为此,我们专程采访了韩城矿业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高海忠。他说,韩城矿业公司多年来依法坚持安全培训、开展“双述”提素质工程,并针对岗位开展技能培训,做到人人参训,仅今年的安全培训就达39项23731人镒,有效提升了全员素质,自保互保意识得到明显增强,从而在面临危险境地时保护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