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的地方就有这样的物业人

——记兴隆台公用事业处物业一公司维修队管工班班长骆志云

TIM截图20190428112118.jpg

    本报记者 葛勇 通讯员 王冉文

    本报记者 杨晓华 摄

   

    58岁的骆志云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干起物业维修这份工作的了。如今粗略一算,得有30多个年头,只是年齿渐高,有些事情,骆志云自己也忘记“丢”到了哪里。

    15岁时,身高还不到一米五的骆志云跟随 父亲来到辽河油田,当上了一名钻井工人。

    站在大解放的车斗里,个头还不及前面护栏高的骆志云,常被一些工作不久的年轻女工捉弄。骆志云说:“没几年,我个子起来了,她们就不再取笑我了。”

    个头长了,骆志云肩头担起的责任也渐渐重了起来。“不管干啥,一定要对得起拿的这份工资。”这是父亲在骆志云耳边常说的一句话,他时刻记在心头。

从老钻转岗物业维修工,30多年就这样走过,一路汗水,一腔热忱,一种坚守,一份深情。

可说和不可说的故事

   

    多少年来,骆志云习惯在清晨7时许走进维修队,夏天还会更早一些,提前到6时许。要做的事有很多,总是感觉时间不够用,“比如,利用废料焊制一些长凳。”他说。

    这两年,他和工友一直在用零碎的时间做这件事,焊制的长凳会摆放到小区,供居民休息,他算算:“得做了200多个了吧。”

    这么多年过去了,骆志云1米69的个头始终没有突破,年龄却是一年一年稳定增长,满脸历经岁月磨砺的沧桑,让一本本荣誉证书里,堆积着很多可说的故事——辽河油田公司2011年度岗位节约之星;兴隆台公用事业处优秀维修工、2011-2012年度“十佳员工”……“荣誉是有一些,但其实也没啥了不起。”骆志云不大有兴趣讲述荣誉背后的故事,他有着“60后”石油工人质朴的认知:不要看人怎么说,只要看人怎么做。

    今年,一些业务从物业公司剥离,服务范围和工作内容有所缩减,但小区居民还是习惯有事就找他们。就在11月初,一位单亲妈妈找到维修队,她家楼上住着一位60岁老人,家中漏水,积水渗到了她家。骆志云先让徒弟跑一趟,结果没查找到漏水原因,只好老将出马、行家伸手,解决了问题,消弥了矛盾。

    单亲妈妈说了很多感谢的话,骆志云只是挥挥手:“不算啥事,能帮一点是一点。”

    在钻工村2区5号楼,他用没戴手套的手,一把一把掏出堵在张大爷家下水道内的粪便杂物;在双兴小区21号楼,一位老大娘舍不得花钱雇人疏通下水道,打电话要求物业公司派人处理,值班人员按规定建议她自行解决,但骆志云听说后,却承担“任务”。他说:“老太太都80多岁了,不管心里不踏实。”

    这些年,这样的事情,骆志云不知道做过多少,又听到了多少居民真诚的感谢。但总有一些无理的谩骂和刁难,令人猝不及防。

    一次,骆志云在接到报修后,赶到某住户家中,户主开门后就破口骂道:“你有病啊,谁报修了!”夏天时,一些老人不明白自来水管“出汗”的原因,以为是漏水,报修后检查没有故障,就觉得是维修工没修好,不断投诉。有一位70多岁的老人因此连续投诉了6次,骆志云登门再三解释,老人才有些不情愿地说:“那以后不折腾你们了。”

    “其实想法很简单,就是为了居民好嘛!算起来,我还能再为他们服务两年吧!”骆志云对记者说。

   

    带头顶上是一种常态

   

    维修队的集体办公室里,骆志云身后的柜子上贴着一张11月份值班表,30个日子整齐排列着,后面写满了值班人的名字,骆志云也在其中。但队里的人说,不论是踏着凌晨3点的月光星辰,或是迎接不期而至的狂风骤雪,任务来了,有需要,谁都得上,其实不分值班还是休息。骆志云作为管工班班长,带头顶上是一种常态。

    2015年12月,落雪的一天,钻工村1区车棚附近一处供暖管线漏水了。热气涌出地面,渗出的水流得到处都是,居民家中的暖气温度陡然下降。

    维修工们循着渗水的地面,挖出埋在1米以下的供暖给水和回水管线,发现是给水管下方出现了一个大拇指粗的穿孔。穿着叉裤、戴着安全帽的骆志云窝在1米多深的沟里,伴着白色热气忙碌了起来。虽然用水泵抽水,但热水还是没过了膝盖,有些发烫。

    供暖总阀门无法关严,而狭小的地沟也只能容得下一个人作业,骆志云便一个人顶着水压,忙碌1个多小时。

    漏点封住了,骆志云爬出地沟,寒风袭来,身上原本发烫的热水,慢慢没了温度,凝结成了冰碴,走起路来,卡卡作响,整个人哆嗦成一团。但他的心里很热乎,因为围观群众的感谢,也因为抢修成功,没有严重影响居民的生活。

    “有些时候,真的是豁出去了。”骆志云说。

    有一回夏天,老伴做好午饭后,骆志云却在一旁假装睡着了。老伴以为骆志云只是太累了,却不知道那天上午,骆志云一直泡在屎尿堆里,完全没有吃饭的胃口。

    那一次,维修的是乐园小区4区5号楼,一处爆裂的排污下水管线。现场顺着已挖开的地沟看去,铸铁排污管线严重腐蚀段有5米多长,挖到住宅楼墙根,在外力作用下,水管连接的法兰螺丝因锈蚀而脱落,混杂着粪便的污水瞬间喷涌而出,溢满地沟。

    骆志云穿上叉裤,便下到了地沟,换阀门,连接PPR管。干着干着,“咕嘟,咕嘟”,又有新的污水顺着破损管道排泄而下,臭气熏天。浊物溅到了头上、脸上……就这样,骆志云在“粪坑”里忙碌了整整一个上午。很多围观的人吐了,但他没有吐。

    骆志云说: “早些年,碰到这活儿戴口罩都不行,胆汁都能吐出来。现在碰到的多了,也就不吐了。”

   

    学历不高也能技术创新

   

    30多年来的物业维修工作中,只有一次出任务让骆志云感到“累屁了”。

    那次是铺设自来水管线,需要从钻井体育馆穿越钻井公园,再到乐园小区。施工队挖沟工作做得不顺,接头还弄错了。骆志云不理解活儿为啥会干成这样,更让他着急的是,单位没有159毫米口径热熔机,经熟人介绍到市里一家单位去借,人家张嘴就要300元,骆志云怒了:“这还不如买一个新的呢。”

    补挖沟、找配件、等设备,完成一条不到40米的管线,45度角上下走向,连6根管,拐5个弯……在寒冷的冬天,骆志云从当天17时多,一直干到了第二天8时,期间没有休息。

    凭着这股不怕苦、肯付出的韧劲,2015年,学历不高的骆志云利用废弃的材料,自己设计制作了小型清雪机,为物业一公司捧回了1个辽河油田公司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二等奖。

    经过雪后实地检验,改造后的小型清雪机不仅清雪快捷而且大量节省人力,缩短了铲雪时间。在狭小的空间工作,每台清雪机可减少10人左右的工作量,实现年效益14000元。

    “我很小就到辽河油田,读书少,写字不行,但做些东西还是可以的。”沉默寡言的骆志云,这时终于流露出自豪的神情。

    物业一公司成立创新工作室后,骆志云挑起了大梁。

    夏天,垃圾房中的果皮增多,装到垃圾车后,经过挤压总会有脏水溢出,污染路面,需要保洁员进行二次清理。为了解决这个难题,骆志云为物业一公司和兄弟单位的7台垃圾车制作了污水回收槽,让它们不再随地“便溺”。

    维修队队长魏国平和技师袁铁利用扎实的专业知识,进行不断技术创新,骆志云发挥自己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和他们一起制作安装了大型下水管道疏通机,在2016年又获得了辽河油田公司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二等奖。

    当站上领奖台时,骆志云有些不好意思,想着自己只是出了一点力气,就获得了这样的荣誉,以后要更加努力工作。

    “我心里还有个想法,准备做一个清理下水管道高压水枪,现在还差点零件。”骆志云说。


图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