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美荣:“剪”出的精彩人生
朱美荣:“剪”出的精彩人生
李毛毛 王得刚
在青海油田,有这样一位老人,她用爱心传承着指尖上的艺术,并将这种技艺传授给他人。她就是人称“剪纸达人”的老年大学剪纸班教师朱美荣。
一把剪刀 承载时光
朱美荣在7岁时就开始学剪纸了。在那个玩伴们多数穿着妈妈缝制的衣服满街跑着玩的年代,她最喜欢的就是坐在母亲和姐姐身边,看着她们剪窗花,慢慢地她自己也开始学着剪,这一剪就是58年。如今,朱美荣已经成为敦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1986年,年轻的朱美荣跟随丈夫从西藏来到青海油田,陌生的环境、艰苦的条件和生活的艰辛并没有隔断她和剪纸的情缘,每天拿着剪刀剪,剪她的见闻、剪她对生活的期盼。
“那个时候家庭条件有限,家里有三个孩子,我有时候能通过教剪纸挣点钱,补贴家里开支,生活虽然艰苦,但是我每天沉浸在剪纸的世界里,很快乐。”问起初到油田的生活,她回忆着说道。
7岁至今,一剪就是58载,究竟是什么让她如此坚持?
“我是受母亲和姐姐的熏陶,没觉得是坚持,就觉得喜欢,这么多年,像着了魔一样,就是打心底里喜欢剪,不动剪刀,心里就空落落的,不知道该干啥。”朱美荣介绍说。
一页红纸 柔情缱绻
2006年,油田老年大学开设了剪纸专业班,专门聘请她担任剪纸班老师。朱美荣不忘给自己充电。她从电脑上查资料,认真钻研备课,还经常通过视频课自学,从设计剪纸图案到实际操作,一步步提高教学水平。
这些年社交网络发展迅速,她也与时俱进,通过社交网络与全国各地的剪纸教师和剪纸艺术家们交流切磋、取长补短,并将学习心得传授给学员们。
朱美荣说:“这么多年,一直潜心钻研剪纸的技巧,看了很多有关剪纸的书籍,在网上观摩,不断在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时间久了,剪纸技艺也越来越成熟了,但是我好了不算好,学生剪得好,才是真的好。”
为了教好学生,为了对得起大家的信任,她想了很多办法,建立了微信群、QQ群,开展网上交流,随时在网上解答学员们的问题,并把剪纸操作视频发到群里,学员们在家里就可以随时学习。就这样,一教就是12年。
“我一直给我的学生说,剪纸包含着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就是要有感情。每一只动物、每一种花草、每一场情景,每一幅画面都赋予不同的情感,感情有多少剪纸作品的魅力就有多大,所以我觉得剪纸其实也是情感的交流。”朱美荣说。
授课十余载,她带出了几百名学员。学员们的一些作品也摘得全国奖项。
一幅画卷 满是情怀
这么多年,因为剪纸获得过多少奖项,朱美荣没有统计过,因为太多了。
问起她剪纸艺术的学派风格,平时雷厉风行的朱美荣害羞又谦虚地说:“我哪有门派呀,就是在剪纸技法上有点自己的经验而已。”
多年的坚持和钻研,成就了朱美荣的剪纸技艺,手法娴熟、信手拈来、收放自如。她的剪纸作品具有精雕细琢、风格质朴、大气磅礴、饱含深情的特色。她惯于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用剪纸的艺术呈现,作品想象力丰富,不拘一格,在借鉴传统剪纸工艺的基础上,大胆地融入生活、时代背景元素和时尚流行元素,赋予了传统剪纸艺术全新的形式和内容,从传统的民间题材、历史题材、名著题材到石油题材、敦煌艺术,陆续创作出了大量内涵丰富的剪纸作品。《狮子沟38井抢险记》《测井作业图》《向雷锋学习图》《油城新貌》《敦煌飞天》《柳燕迎春图》《和谐中国图》《花好月圆图》《龙凤呈祥》……数不胜数。
“我感受到什么就剪什么,把喜怒哀乐都透过红纸表达出来,我觉得红纸就跟有生命了一样……”朱美荣动情地说。
去年十九大召开后,她激动地创作出了《献礼十九大》作品,神形毕肖、栩栩如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颇具艺术品位和欣赏价值。
翻看着一幅幅反映油田生产一线的作品,朱美荣说:“作为一名老石油,这么多年,我亲历了油田从勘探开发时期的艰难困苦到现在创新发展的辉煌历程,对石油有着深厚的感情,能把我看到的、听到的,用剪纸的形式记录下来,让大家更了解我们青海石油人的不易,这是我应该做的。”
一世情缘 满满深情
在家里,朱美荣经常做的事儿就是坐在桌子前,一点一点剪着她的思想。而她的老伴儿则满怀深情地坐在旁边看着。
“年轻的时候就知道她痴迷剪纸,我觉得人应该有个爱好,既然她喜欢那我就支持她。现在家里的活儿能干的我都干了,让她专心搞创作。”朱美荣的老伴儿乐呵呵地说。
“在老年大学任教期间,我们的大女儿得了尿毒症,老伴不顾自己五十几岁的年纪给女儿捐了一个肾,换回了全家人的幸福。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我还是没放弃我的剪纸,有时候想想我的老伴儿,我挺愧疚的。”朱美荣说到这里,眼睛湿润了。
云淡风轻,岁月静好。剪纸裁出了朱美荣对生活的向往,也“剪”出了她精彩的人生。
指缝很宽,时光太瘦。对朱美荣来说,生命不止,剪纸不歇。
“50多年了,我一直努力让自己进步,让自己多做点事,因为我觉得肩膀上多了一份责任,艺无止境,我要继续刻苦学习,好好地把剪纸技艺传承下去,这是我一生的追求。”回顾自己半个多世纪的剪纸生涯,朱美荣很是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