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因坚守而青春》
——记那些扎根海岛的舟山中远海运重工年轻人
记者 孙臻稷
此时此刻,正在接受采访的夏斌挺显得略微腼腆。讲到有些方面的内容时,他的手时而攥紧,时而摊开,声调也是时缓时急。小夏是舟山中远海运重工某大客户冰级集装箱船项目建造经理,也是舟山中远海运重工这家企业里最年轻的项目经理。窗外阳光正好,不远处一艘即将完工的巨轮静静倚在泊位上,隐约可以看见船上工人们的忙碌身影。舷外的涂装基本完成,白色的CMA CGM字样表示该轮属于法国达飞。而夏斌挺负责的冰级船项目的第七艘,也是该项目的最后一艘船,离此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坐落于浙江舟山六横岛的舟山中远海运重工拥有4060米的海岸线,总厂区面积达200万平方米,企业员工1319人,其中外地员工占60%。夏斌挺从施工船现场前来行政楼接受采访,即使骑车也需要段时间,更不用说步行。在采访中,夏斌挺多次说,“我应该是这里感觉路最近的人吧……”小夏是六横本地人,从家到厂不需要走太长的距离,比起那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同事,他感觉自己是幸运的,特别是在回家的时候。
2004年6月8日,舟山中远海运重工的前身——舟山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成立,开始踏上建设大型船舶基地的征程。14年过去了,曾经的桔子地变成了设备先进、设施完善的现代化车间和厂房,曾经的海岸线成为停靠万吨级船舶的码头。
14年前,梦想在外面干一番事业的夏斌挺,从千里之外的大连回到了六横,吸引他的不仅是家乡,还有在家乡新建起的一座大型船舶和海工基地。学习船舶制造的夏斌挺当时就猜想这里应该可以学到很多新知识,掌握很多实践经验,也很可能会让他实现成为一名修造船人的梦想。然而,他猜对了一半。
从当年的修船艰难起步,到2006年进入造船市场,再到2012年涉足海工,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实现了两次转型,形成了三业并举的产业格局。2017年11月15日,公司完成企业名称变更工商注册手续,正式更名为舟山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公司上下在生产经营、技术进步、民生建设等方面继续“创新前行”,依然坚定地走在“打造世界一流造修船和海工装备基地”的追梦之路上。然而,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更多、更大的困难正等待着包括夏斌挺在内的全体舟山中远海运重工人。
路文龙,舟山中远海运重工的团委书记,大学毕业后就进入当时的舟山中远船务的技术部门工作。出生于东北的他,也有过不适应,也有过彷徨,甚至迷茫,但最终耐住了寂寞。他在接受采访时谈起当年的自己,却只是看了看窗外,用了寥寥数语。而在谈起企业里的年轻人时,小路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我经常和他们谈心,他们现在感受到的仿徨与迷茫也是我当年有过的,我感同身受。”路文龙说。
过去的一年多来,对舟山中远海运重工来说是风云变幻。与潮起潮落的市场形势相比,个人的拼搏与坚守犹如海中的礁石,时隐时现。像夏斌挺和路文龙这样,多年来始终坚守海岛的人有很多,正如夏斌挺多次提到自己是幸运的,毕竟家在六横。
14年前,中远海运重工人怀着激情和梦想,从五湖四海而来,扎根海岛,勇立潮头,开拓进取,在一片滩涂上建起了一座现代化船舶修造基地。
14年前,中远海运重工人带着家人的牵挂,放弃了城市的繁华,坚守海岛,竭尽智慧,奉献青春,在彼此的鼓励中,携手相伴,关心支持,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打造了由一个不同姓氏、不同方言、不同习惯的人群组成的“海岛之家”。
行百里者半九十。
2017年12月28日,舟山中远海运重工召开第一次党代会,新当选的党委班子承载着370名党员、1000名干部职工和6000余名分承包方职工的殷切期望,在党旗下庄严承诺:“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共同开创企业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深化改革再出发,谋篇布局、找准定位、解决症结,是企业领导班子和全体职工接续奋进的必然选择。明年是舟山中远海运重工成立15周年,创业时挖掘机的轰鸣声已渐行渐远,但是凝练一代又一代舟山中远海运重工人心的“四特”传统却犹如被怒潮拍打的岛屿,岿然不动。
夏斌挺没有想到会遇见一个自己从未想到过的挑战——极为严苛的冰级集装箱船项目让他面临着“天大的压力”。在此之前,舟山中远海运重工也从未涉足集装箱船建造领域。“工程中,返工绝不是某个方面的原因,但是作为管理者,我们必须接受这样的严苛!”夏斌挺做出的承诺掷地有声。而在采访中他还说了一句:“做过了这个项目,我还怕啥?”
不是他一个人这么想。参与项目建造的干部职工每天早晨7点钟就要上船,晚上11点钟还经常不能下班;有的人连续半年没有休过假,每天睡觉没有超过5小时;有的人生病了上午打着点滴,下午继续上船工作,晚上还在加班整理船东的意见。他们都说,“完成了这个项目,以后还怕啥?”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开拓、特别能奉献”,这不仅适用于白手起家的艰苦创业,也适用于深化改革再出发的转型发展。对于企业来说,好的战略蓝图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执行,执行好坏关键在人。在一些重大项目逐渐打开瓶颈的同时,舟山中远海运重工生产现场的各项管理在不经意间也有了很多的变化。生产流程更顺了、现场沟通畅通了、工人素质提高了、质量意识增强了,这种潜移默化的改变,就是千锤百炼的意义。
作为第一位由公开竞聘成为团委书记的年轻中层干部,路文龙觉得自己还要更加努力。当选后,路文龙积极号召组织广大年轻人参加了企业许多结合海岛特色的文化活动,从“徒步大赛”“职工文艺汇演”到“趣味运动会”“单身青年联谊”“爱心辅导站”等,目的就是要让职工特别是年轻职工更真切地感受到企业的关心关爱。从技术员到团委书记,路文龙觉得自己有了很大变化。除了业务方面的提高外,对企业的感情,对周围同事的感情也更加升华了。“我现在更加会倾听年轻人的声音了。”说到此时,小伙子脸上扬起了一种明朗。六横岛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今年12月份以来,雨量的充沛让来自北方的路文龙不适应,这恐怕也是他迄今唯一没有适应这座小岛的地方了。
无独有偶。党办主任郭秋旺也来自北方,也是而立之年。今年春节他没有回老家,他表示明年春节一定要回老家。可一谈到明年,郭秋旺开始滔滔不绝谈起各项工作计划来,末了不忘加上一句,“看看2018,我们的2019一定会好。”
从去年年底至今,舟山中远海运重工把“凝心聚力工程”当成增强干部职工队伍信心的重要途径,相继推行了“薪酬制度改革”“职工晋升通道”“提高探亲假标准”“表彰先进职工”等近30项“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广大干部职工深切地感受到了企业以人为本的变化,职工满意度、幸福感大幅提升,领导班子以实际行动兑现了对广大职工许下的承诺。
舟山中远海运重工的“四特”传统承袭于集团和重工的文化理念,是企业核心价值理念的生动写照。2018年,舟山中远海运重工把传承“四特”传统作为凝心聚力的精神课题,推出了“劳模先进事迹报告会”专场活动。经过3个月的人物寻找和故事采写,5位劳模代表着企业不同岗位的职工在“劳模事迹报告会”上讲述着属于他们和身边人的故事。作为劳模代表的修船管理部经理苏宇也登上讲台,70后的他这样说,“成长,这一定是我们每个人必谈的话题。很荣幸,我见证了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成长。而我,也在这14年里,从修船总管成为修船系统的部门负责人,成为丈夫和父亲。”报告会现场,劳模代表们的每个故事、每个情节,其实也都是属于每一个工作在这个海岛上,坚守在这个海岛上的舟山中远海运重工人的。
往事如烟。当年路文龙和他的13名应届毕业同学一起来到了六横,如今只留下没几个了。讲到坚持在海岛那么多年,他淡然得仿佛是在谈论昨天,而讲到正在进行的2018年团委及共青团工作的调查问卷的统计工作以及2019年的工作计划时,路文龙的语气却变得浓烈起来。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他们的故事还会有更多、更多……
冬夜的海岸,星月交辉。此时此刻,夏斌挺和伙伴们还没有下班,不过已有不少职工穿戴整齐,三三两两从厂区安检处有序离开,厂区里的灯光照在他们身上,映出一种暖暖的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