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海上丝绸之路 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海铁联运助力鲁西南商品走出国门
中国企业报协会2018年度新闻研讨作品推荐表(济南铁道报王萌).doc
3月5日14时10分,伴随着汽笛鸣响,一列满载着轮胎、家具、工艺品、罐头等货物的X8902次海铁联运班列从聊城车务段曹县站驶出,只用9个小时就到达青岛港,然后经“海上丝绸之路”飘洋过海到达欧美亚的部分国家和地区。
该班列的始发地曹县地处山东西南部,加工制造业比较发达,木制工艺品、芦笋系列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30多个国家。随着产品大量出口,以及外贸产品对运到期限和运输质量的严苛要求,偏居鲁西南一隅的曹县打通出海通道的愿望日益强烈。
为满足这一需求,聊城车务段经过调研、分析、谈判,与曹县通联国际物流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2016年9月21日,经过铁路、港口和物流企业的一致努力,曹县至黄岛港集装箱班列顺利开行。班列开行初期实行一周两班不定点开行,成为当地企业参与“一带一路”贸易的重要通道。
“班列的开行在方便货主的同时,对服务提出更高要求,我们把满足货主需求作为第一要务,坚持用服务引来货源,用真情留住货主。”该站站长王建国说道。由于集装箱装车都是在夜间作业,为方便货主,曹县站提供一条龙服务,安排检斤、验箱、外勤货运员24小时值班,集装箱随时进场,随时过磅装车,确保班列运输畅通无阻。同时,货物集装箱可在车站堆场存放,在方便企业及时装货出口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集装箱的周转使用效率。
“由于班列适用范围广,并且一次托运、一票到底、一次付费,为企业产品出口提供了便利,很多出口企业慕名而来。”该站货运主任韩令剑说道。
随着服务的提升、市场的培育,货源聚集效应初显,曹县及周边货源逐步增多,辐射鲁西南、河南、安徽及周边地区,曹县的工艺品、轮胎、家具,单县的化工品,河南商丘的铝锭,民权的冰箱,安徽砀山的罐头……越来越多的货主选择铁路发送货物,一周两班的班列开行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要。
2017年6月1日,集团公司在运能紧张的情况下,精心设计开行方案,班列由一周两班改为每日开行,并实行定点、定线、定时、定车次等运输方式,沿途不进行解编作业,大力压缩陆路运输时间。同时,以信息化为基础,合理组织装卸车,做到准时始发,严格按图行车,全程盯控运行;完善班列管理考核制度,实现了班列组织各环节的有效协调;铁路与港口主动对接,实现了港铁信息互联互通,货源信息自动化采集、智能化分类,铁路运力配置科学合理。
为进一步满足货主需求,同年12月中旬,该班列提升为时速120公里的快速多式联运班列,确保了货物运输的时效性。
“这是一条‘扶贫班列’,企业出口货物可就地实现分装、配送、存储、运输,减少了流通环节,提高了物流效率,降低了物流成本,扩大了产品出口,同时增加了当地老百姓的就业机会。”曹县通联国际物流有限公司管理人员刘杰说道。
曹县至青岛港集装箱班列以快速、低成本的优势实现了铁路、港口的无缝衔接,实现了海铁联运,路企联手,互惠共赢,为经济欠发达的鲁西南地区商品走出国门提供了一条便捷、快速的新通道。截至2月28日,该班列共发送货物23.6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