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右岸添通衢
哈尔滨至佳木斯间,沿松花江右岸的广大区域,早在周代、秦汉时期就有人类居住。从唐代册封渤海国开始,历代都对这里进行有效管辖,比如金代的胡里改路、明代的奴儿干都司,到清代开始设府县,依兰府、宾州府、木兰县等。直至上世纪后半段,由于这个区域以松花江为骨干的水系特别发达,水路运输一直在交通体系中承担着重要作用。
公路运输方面,从辽代的鹰路到清代的驿路,有着悠久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公路建设蓬勃发展,随着同三、讷鸡、铁通、依七等高等级公路以及村村通等的建成,人民群众的出行条件有了很大改善。美中不足的是,一个多世纪的时间,这里一直是被铁路遗忘的角落。
哈尔滨至佳木斯间有呈环状的两条铁路相连,北线由滨北线、绥佳线(经由绥化)组成,全长约500公里;南线由滨绥线、图佳线(经由牡丹江)组成,全长约700公里。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最短,即将开通的哈尔滨至佳木斯连通宾县、方正、依兰3县的哈佳铁路,让这片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土地迸发出新活力。
从500公里缩短到340多公里,运行时间从5个多小时压缩到两小时以内,哈尔滨与佳木斯两座区域中心和次中心城市之间搭建起的这条快速通道,把三江平原与松嫩平原、北大仓与哈大齐工业走廊、龙东地区与全国高铁网联结在一起,除沿线城镇外,辐射区域内的七台河、通河、木兰等,也依托无轨站同步步入高铁时代。
回想大约900年前,宋徽宗与宋钦宗在开封被俘后,历时一年多才到达今天的哈尔滨市阿城区,一路的车马劳顿让他们吃尽了苦头。再到后来被囚禁在胡里改路的五国头城,也就是今天的依兰县坐井观天,宋徽宗赵佶更写下“彻夜西风撼破扉,萧条孤馆一灯微。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天南无雁飞”的诗句。这里面有对家国的怀念,但又何尝不是对落后交通的无奈呢?
抛开那些朝代更替、家国情怀不提,在我们自身家族的历史上,哈佳之间也有许多值得一书的记忆。60多年前,爷爷一家从哈尔滨市道外区搬迁到宾县,60多公里的路程,赶着大马车在土路上走了两天;50多年前,我的父亲从宾县坐汽车到哈尔滨,需要两个多小时;30多年前,离家出走的我,骑着自行车从哈尔滨到宾县用了6个小时;20多年前,我去依兰看望授业恩师,坐汽车要5个多小时。如今,从高速公路开汽车去依兰,依然有3个小时的车程,而我们的哈佳铁路,只需要不到1个半小时。
再说三江名城佳木斯,素有“东方第一城”之称。原有绥佳线、图佳线、佳富线、鹤岗线4条铁路相连,是哈尔滨局集团公司东部的重要铁路枢纽,随着哈佳铁路的开通,背靠全国高铁网,面向三江平原、俄罗斯远东地区及鄂霍次克海、日本海的地理方位,更显重要性。在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及黑龙江省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这里将会发挥更大的辐射作用。
在哈佳铁路正式通车运营的时刻即将到来之际,不会写诗的我竟然也有了一点小激动,不禁口占一首:“松江右岸添动脉,高铁开进我家乡。时速二百逢盛世,遐迩通衢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