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来,江汉油田不断解放思想,立足江汉、走出江汉、发展江汉,第一个开启跨省区块承包、第一个成功探索市场化合作开发、第一个率先建成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

勘探开发:从“找米下锅”到领跑页岩气

推荐表——勘探开发从“找米下锅”到领跑页岩气.pdf


     11月14日-17日,江汉科研人员圆满完成彰武油田资料对接工作。彰武油田位于辽宁省彰武县境内,是中石化今年三个流转区块之一。10月,经股份公司批准,由江汉油田承接经营彰武油田,这标志着继江汉、建南、清河、坪北、涪陵之后,江汉石油版图再落一子,江汉发展格局更宽。

40年来,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江汉人不断解放思想,破除油气勘探中的条条框框,从江汉本土到国内新区,从陆相沉积到海相沉积,从构造油藏到岩性油藏,从常规油气到非常规油气……资源版图不断扩充,资源潜力不断发掘,油气当量不断攀升。2017年底,江汉油气当量突破600万吨,跨入大中型油气田行列。今年前三季度,油气当量名列油田板块第四,绩效考核排名第三,预计全年利润创历史最好水平。

“江汉,正迈入历史发展的最好阶段。”江汉石油管理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油田分公司总经理孙健说。

视野向外:冲破藩篱、走出江汉,不断扩充石油版图

油田是资源型企业,资源的丰厚程度是企业发展的“命脉”。

应该说,江汉油田是在地质理论准备并不充分的情况下起步的。从最初发现千万吨级大油田的预期,到最终建成百万吨级油田的现实,是江汉人必须承受的心理落差;被寄予深厚希望的湖北省第一个气田——建南气田勘探始终没有突破,最少时,江汉人均原油不足20吨;而会战后留下的10多万员工家属,又给油田背上了人多油少、小马拉大车的沉重历史包袱。

油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

“走出去!”

一个强烈的声音在江汉响起。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江汉人积极转变思想观念,不再囿于一隅,画地为牢,而是将目光投向江汉之外。

1986年,江汉人远赴山东,以区块总承包的方式承接胜利油田山东寿光境内八面河油田的勘探开发建设。这是我国石油工业发展史上的一次创新,开启跨省承包先河,江汉成为全国第一个实施主业走出去“吃螃蟹”的油田。

莱州湾畔、小清河边,迎接江汉人的除了盐碱就是风沙。可这难不倒从沼泽地、芦苇荡里闯出来的江汉人,他们发扬“苦干快上、自立自强”精神,把根深深扎进盐碱地,一年就建成一个新油田,实现“当年设计、当年施工、当年投产”的总体目标。到1988年底,建成年原油生产能力百万吨,成为江汉最重要的资源扩充阵地,也为我国石油工业新区勘探开发建设探索出了一条投资省、工期短、效益高、质量好的新路子。

1998年,江汉人再次出发,与长庆油田签订合作开发陕西安塞坪北油田的协议。协议规定:以探明的含油面积(64平方公里)作为合作开发区域,建成10万吨—20万吨年原油生产能力。坪北是中石化中石油合作开发的首家油田,是江汉继跨省承包八面河油田之后的又一创新。

作为一次完全市场化的探索,它寄托着江汉石油人寻求新突破的希望。开发20年,累计生产原油320多万吨,为油田创效50多亿元,先后被中石化授予“红旗采油厂”和“高效开发油田”称号。

天然气,一直是江汉实现腾飞的希望所在。2012年这一希望终于成为现实。当年11月28日,中石化在重庆涪陵焦石坝地区部署的第一口页岩气探井——焦页1HF井钻获高产页岩气,并把涪陵页岩气田的开发重任交给江汉。

面对全新的领域,江汉人按照中国石化“涪陵页岩气开发要走在全国前列”和“高速度、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益”推进的战略部署,拼搏奉献,自觉担当,勇于亮剑,以“为中华民族争气,为中国石化争先,为江汉油田争效”为使命,牢记使命创业、敢为人先创新、严细实恒创效、追求卓越创造,用时5年建成我国首个百亿方大气田,累计探明储量6008亿方,被国家能源局、国土资源部分别授予“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页岩气勘查示范基地”称号。涪陵页岩气田的商业开发开启了我国能源革命的新征程,也为全球页岩气开发提供了独特的中国样本。

“哪里有油气,哪里就有我们”。从五湖四海汇聚而来,又不断奔赴四面八方,江汉人把自己的足迹深深地印在中华大地上,谱写出一曲“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奋斗歌。

眼睛向下:解放头脑、创新科技,充分释放资源潜力

近期,油田老区科技创新捷报频传:江汉老新油田老二区提高采收率先导试验获重大突破,投产的老2斜-2-8、老2斜-4-6两口新井获日产38.9吨的高产油流;坪北北区西部压裂试验颠覆以往认知,接连投产的6口新井日产油均在2吨以上(此前,该区块前10口井总产量不到1吨)。

“石油在哪里?石油就在人的脑海里。”走出去,扩充的是版图,而只有“钻进去”,真正解放头脑、创新科技,让思想穿透岩层,钻头才能钻进油层,油气资源才能源源不断喷涌而出。

 江汉平原地质条件十分复杂,素有“地质博物馆”之称,属资源相对贫乏的含油盆地;八面河油田断块小、原油粘度高;坪北油区则是典型的特低渗透油藏,被誉为世界级开发难题。要在这样的区域找油,难度可想而知。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面对严峻挑战,江汉人更具迎接挑战的信心和勇气。

广大科研人员打破惯性思维,秉承“勘探开发无禁区”的理念,把眼睛向下、再向下,瞄准地层深处,不断推进理论、技术创新,形成和积累了一整套针对陆相断陷盆地的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和复杂小断块勘探技术,实现了新区块、新领域、新层系的突破。先后在江陵凹陷南部斜坡带落实一个新的千万吨级增储阵地,在江汉老区发现广531、广70一批小而肥的油藏,发现潭761优质储量区块;在清河发现面138新区块,在坪北边部发现SP199新区,深部找到长63、长7、长9油层,在内部重新认识长62低阻油藏,有力夯实了老区稳产基石。

常规能源是“吃饭工程”,非常规能源是“希望工程”。

在涪陵页岩气田,江汉人向页岩气发起强力冲锋。他们以国家重大专项《涪陵页岩气勘探开发示范工程》和中国石化“十条龙”项目为契机,围绕页岩气开发工艺技术,加快科技进步、技术创新和集成创新,重点攻关页岩气藏综合评价技术,寻找优质甜点区;攻关长水平段钻井、压裂技术,畅通地下通道,释放地下气龙;攻关试采开发技术,建立页岩气井生产预测模型。短短3年时间,探索形成了具有涪陵海相页岩气特色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五大技术体系、116项技术标准和规范,实现页岩气开发技术从“起跑”到“领跑”的飞跃。“涪陵大型海相页岩气田高效勘探开发”项目获201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使我国成为继美国、加拿大之后第三个完全掌握页岩气开发成套技术的国家。

面对气田二期产建区地层更深更复杂等问题,他们加大对3500米以深页岩气钻井、压裂试气配套技术的攻关,焦页184-2HF井、焦页69-1HF井、焦页81-5HF井等多口井试气获得高产,为3500米以深页岩气开发积累了经验,气田二期产建区平桥、江东区块新井产能均高于方案值。

页岩气阔步前行,页岩油也大步追赶。油田大胆借鉴“创客平台”的理念和模式,通过招标组建盐间页岩油攻关重点项目组,搭建开放灵活的技术攻关平台,激发油田内外科技资源活力。目前,盐间页岩油攻关进展可喜,两口探井——蚌页油2井、蚌页油1HF井均见到良好油气显示,二氧化碳干法压裂等压裂改造工艺技术试验也取得成功,具备水平井试采和建立开发试验井组条件。

刀刃向内:深化改革、破立并举,提升发展质量效益

版图的扩充、资源的挖掘,让江汉人信心倍增、斗志昂扬。然而,2014年的低油价极寒期,给了江汉人猛烈一击,油田四大采油厂全面陷入亏损。机构臃肿,管理层级多,用工总量大,“大而全、小而全”——这些过去一直被高油价掩盖的问题被凸显、放大。

“我为祖国献石油”不仅要看总量,更要看人均贡献。只有人均劳动生产率高,企业的发展才更有质量、更有效益。

改革就是奔着问题去。机制体制上的问题已经成为江汉躲不开、绕不过的坎。

凤凰涅槃,方能浴火重生。一场刀刃向内、破立并举、脱胎换骨的改革由此展开。

油田全面深化改革,顶层设计上确立了“事业部+专业化公司+共享服务中心”的组织构架,提出三步走构建“开发事业部—采油管理区”的两级管理模式。

大力搭建扁平化架构。以专业管理部为主体,综合部门为支撑,精简机关编制,压扁管理层级。油田机关由22个整合为19个,5个采油(气)厂机关科室总数从70个调整至46个。整合采油管理区,将“采油厂—作业区(工作站)—基层队—班站”四级管理模式变为“采油厂—管理区—班站”三级管理体制。

大力推进专业化重组。油田层面成立采服中心,剥离江汉和清河采油厂生产辅助和后勤服务单位,统一归口管理采油气工程技术服务业务。组建车辆管理中心,集中调配油田公务用车、生产用车、公交车及特种车辆,统筹油田车辆修理业务。各采油厂在三级管理体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采注输业务专业化管理,全面推行“管理区+服务区”运行模式,助推采油管理区整合,管理区总数由15个压减至7个,区块目标管理单元从10个优化至6个;采服中心进一步整合同类业务,优化组织架构,压减基层队20%;推动试油作业主辅分离,作业时效提升5个百分点。

大力推广经营承包。持续推进荆州采油厂“50美元/桶条件下盈亏平衡”、坪北经理部“14万吨稳产、50美元/桶条件下盈利”整体承包,盈亏平衡点较去年分别下降15.3、17.3美元/桶。

变者,天道也。从“找米下锅”到领跑页岩气,江汉在改革中前行,在创新中壮大,开辟了崭新的发展空间,迈向更加充满希望、充满生机的新天地。  


图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