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石油工程公司在涪陵页岩气田开发中,持续不断地开展科技创新
甩掉“洋拐棍” 迈开“科技腿”
作为涪陵页岩气开发主力军,江汉石油工程公司自2012年起,就举全公司之力,加快科技创新和攻关。5年来,公司创新形成钻井、测录井、压裂试气、环保等7项页岩气开发国产成套技术,《超高压大功率油气压裂机组研制及集群化应用》获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页岩气规模开发成套工程技术及应用》先后获2016年湖北省和中石化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参与的“涪陵大型海相页岩气田高效勘探开发”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为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提供了能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摸索:零起步走上自主创新之路
江汉石油工程公司早在2010年就开始页岩气工程技术的探索。从中国石化第一口页岩气水平井——建页HF-1井,到涪陵大安寨区块涪页HF-1井,开发效果都不理想。
上天容易入地难,页岩气开发属世界级难题,不但难度极大且风险极高,其钻井深度远远高于常规油气井,同时需要大规模的分段压裂;伴随着页岩气开发,还存在着井塌、井漏、井喷、浅层气含有硫化氢等,任何失误都可能导致严重事故的发生。
而与美国相比,我国页岩气多在崇山峻岭间,埋藏深,构造复杂,优质页岩储层厚度小,开采难度远超美国。更为困难的是,公司当时在页岩气开发上可以说是“四大皆空”——无经验、无技术、无设备、无人才,很多员工都是第一次听说“页岩气”。
要想实现页岩气高效率、低成本、规模化商业开发,必须加快页岩气开发技术国产化研究,突破技术瓶颈。公司下定决心,确立《长水平段钻完井技术》《非常规水平井分级射孔工艺》等20多项科研先导项目,划好科技攻关“路线图”,开始了艰辛而漫长的自主创新实践。
攻关:页岩气开发技术100%国产化
美国的页岩气革命的成功,主要是在两项关键技术实现突破:长水平段钻井和长水平段分段压裂技术,这也是公司创新团队攻关重点。
在钻井工艺上,公司加快长水平段优快钻井技术研发,科研团队每天“宅”在井场,与钻井技术“死磕”到底,最终实现多项技术瓶颈上的重大突破。他们建立适合涪陵页岩气田水平井优快钻井的井身结构方案,在一开井段上部易漏井段采用清水钻进方式,成功解决空气钻风险大、泡沫钻有环境污染等难题,一开井段机械钻速提高4-5倍。他们利用三维地质导向技术,研制定向PDC钻头和配套螺杆等工具,替代进口的旋转导向工具,解决三开长水平段定向钻进困难,在多口井实现水平段一只钻头一根螺杆一趟钻钻完。他们研发国产油基钻井液,价格仅为进口的40%,研发的弹韧性胶乳防气窜水泥浆体系、低密度防气窜水泥浆体系,满足页岩气开发对井筒高强度的要求,完井时间大幅缩短,固井质量明显提高。涪陵页岩气田优快钻井技术成果经重庆市科委鉴定,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长水平段分段压裂技术研究中,创新团队攻坚克难,加大国产化桥塞研发与运用以及精细分段压裂技术攻关。他们与制造厂家一起,不断改进桥塞零部件材料,经历上千次的材料试验,顺利完成国产化桥塞研发,单支桥塞价格仅为进口桥塞的十分之一。
目前,公司所有关键技术均100%实现国产化,仅国产桥塞与多级射孔、油基钻井液、牵引器测井、地质导向等4项国产化技术的应用,降低施工成本70%,按100口井测算,与国外油服公司相比,降低工程造价6.09亿元。
升级:新型国产环保技术“添绿”涪陵页岩气田
随着大规模钻井的进行,随钻产生的大量油基钻屑急需进行无害化处理。油基钻屑的处理难度在于:一无成熟工艺,二无处理设备,三是各钻井队油基钻屑配方独特,要“一揽子”处理困难重重。
公司勇挑环保重担,在涪陵页岩气田建立油基泥浆处理中心,他们针对油基岩屑易粘连链板、出渣粉尘大、处理后的钻屑含油率高、自动化程度不高等技术瓶颈,开展加药剂降粘、加装喷淋系统降低出渣粉尘、不凝气燃烧装置改造等一系列技术改造,最终研发出先进的热解析法处理油基钻屑技术。他们采用先进的变频器控制系统,突破特殊环境下物料分布、传输、加热、分离等多项核心技术,确保装置安全运行,实现油基岩屑不落地收集、防渗透存储、无害化、智能化处置目标,年处理油基岩屑达1.5万立方米,治理后废渣含油量在0.081%-0.143%之间,远低于“国家农用污泥中含油率低于0.3%”的标准,实现了油基岩屑规模化、达标化处理,处理技术国际领先,并申报国家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