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特钢人,致敬共和国
新闻提示:新中国的第一门炮、第一杆枪……都有本钢特钢人的“因子”和印记。在建国69周年来临之际,本报特选了两对两代特钢人,用他们在轧钢岗位上讲述的非凡故事向共和国致敬!
两代特钢人,致敬共和国
本报记者 何涛
这一对特钢父子,父亲在上个世纪70、80、90年代获得过全国冶金部及省、市同行业的大奖,他当时被称之为本钢特钢的“技术大拿”。而如今他的儿子,在特钢轧钢一线作业区屡创班产记录,成为新时代特钢轧钢的“后起之秀”。 他们就是杨德良和杨彬彬。
父亲杨德良:用信仰诠释火红年代
1968年,在北京朝阳区居住的21岁小伙子杨德良从北京钢铁学校毕业(现北方工业大学)毕业,他被分到当时的本溪钢铁公司一钢厂。
“刚下火车看到的本溪建筑只有几栋小红砖楼,其余密密麻麻的都是油毡纸房。”今年国庆节前夕,在73岁的杨德良家里,他回忆着说。一迈进一钢厂大门,杨德良也觉得眼前的这个厂子跟他实习的北京特钢厂有一定的差别。“人家北京特钢厂有马路,环境也好。”杨德良说。
当时杨德良被分到的原一轧车间,这个车间让杨德良有些许的满意:“一轧厂房长280米,有两个24米宽的跨,是一个标准的车间。”那时一轧生产长材、小棒材包含了工具钢、炮弹钢、轴承钢、弹簧钢等8大钢种。杨德良在一线岗位上一干就是10年,10年后当上工段长。
“那时累也觉不出来,对轧钢是一种爱好和信仰了!”杨德良笑着说。他管辖的工段有60余人,那个时候他们每天“摆弄”的是横列式轧机,靠的都是手工操作,他们凭借着力气和技巧,每个月能够生产出3万吨棒材。后来,杨德良有一阶段上原本钢技校当了两个班的轧钢专业老师,在这80多人的学生中不乏以后的班长、段长、车间主任。
1982年的国庆节前夕,杨德良又回到钢厂,这次他在一轧技术组当组长。当上组长的杨德良很兴奋,觉得这回真的有了“用武之地”。他参与了两个加热炉的改造,开发异型叶片钢、军工钢及飞机起落架钢种的研制等。记者问杨老有困难否?杨老笑着说“因为心中有信仰,困难不算困难!”在杨老的印象中,在开发异型叶片钢4年多的过程中,为了攻克该钢种截面上不均匀变形这一难题,他在导位上想法子,最后在导位上进行了成功地控制。扁钢成型难,因在横位轧机里进行人工操作,需要一个比较好的孔型设计,杨德良带着技术组成功地攻克了这一难题。
1992年,原一钢厂开始建800分厂,杨德良成为筹备组的一员。他分管技术工艺工作,参与800分厂所有产品的开发与试制。1993年,儿子杨彬彬从原一钢厂技校毕业分到800分厂,子继父业成为光荣的一线轧钢工人这让杨德良非常高兴。
让他更欣慰的是圆钢从当初直径100毫米开发到直径130毫米再到现在的直径280毫米。1996年全年,800分厂达到设计产量,全年产钢35万吨,那年的春节职工放鞭庆祝达产。
“那个时候钢号少了,规模大了,杨老参与开发了大规格的轴承钢、35冲炮弹钢、火车轴用钢。”板材特钢厂轧钢作业区工会负责人王兴华说。2004年,杨德良从800分厂专职工程师岗位退休。2007年,他被返聘参与800新线的调试,这期间他又培养了大量的业务骨干。“跟杨师傅我们学了不少轧钢的精髓和用之不尽的技艺!”轧钢作业区装配区域协调员柴野说。
一摞摞的证书是回顾杨德良轧钢生涯的最好说明,这里有本钢集团、本溪市、辽宁省甚至是全国冶金部给其颁发的大奖。建国69周年之际,杨德良对祖国和本钢集团说出真诚的祝福:“祝愿祖国繁荣昌盛,本钢越来越好,愿本钢集团和板材特钢厂培养出更多的轧钢人才,努力为特钢事业做贡献!”
儿子杨彬彬:在苦中得到成长
1993年,正当原一钢厂800分厂如火如荼地筹建时,原一钢技校毕业的一批学子分到800分厂,这其中就有杨彬彬一个,
那时他的父亲杨德福正在参与800分厂的筹建中。来到父亲身边工作的杨彬彬亲眼目睹了父亲信仰般辛苦的付出,20岁的他坚定了一定要在800分厂干好的信心。
在上海实习半年后,杨彬彬被分到轧钢前线。那时还没有正式生产,父亲让杨彬彬去原一轧车间后部工段去锻炼。“在那儿我除了磨材没干过,酸洗、矫直、上交等工种几乎全都干过。”杨彬彬笑着说。那个阶段,虽然设备没转,但杨彬彬一直在干活。父亲特意告诉熟人、同事不能对杨彬彬搞特殊照顾。有的领导给杨彬彬默默调好了工作,父亲知道后坚决不让。杨彬彬在别样的苦中得到成长。
800分厂生产后,当上一线轧钢工的杨彬彬,一心专研技术,最后拿下技师证。2008年,他当上原轧钢工段大班班长,组织职工200余人进行生产。当年他带领下的大班,班产量都能达到600余吨,累计下来,每年平均班产量都是4个大班中的第一名。现轧钢作业区工会负责人王兴华是当年杨彬彬技校的老师,他说,杨彬彬肯干、吃苦,一直以父亲为偶像干轧钢工作。
两年后,一步一个脚印的杨彬彬当上值班主任,负责整个轧钢生产线的协调工作。“在这个岗位上必须要熟悉各工序的工艺流程,要对突发事件有突出的应变能力。”杨彬彬说。有一次矩区有设备故障,造成整个轧线瘫痪,他及时协调点检员、维检员感到现场,第一时间将其恢复生产。
“我都不好意思给张东海打电话了。”就这句话,牵出一则小故事。原来,那时一到夜班发现问题的杨彬彬就给一个叫张东海的点检员打电话来处理设备。因为,那时张东海的孩子小,杨彬彬在给其打电话时都能听见孩子的哭声,他只好找维检工人来处理,然后跟着他们一道排查问题。
今年已经44岁的杨彬彬带过两个徒弟,现在有一名已经成长为班长。“我参加工作多少年,800分厂就建了多少年,跟800分厂同时成长很自豪,在祖国生日来临之际,祝福祖国,我们为祖国继续轧钢、轧精品钢!”杨彬彬激动又自豪地说。
另一对特钢父子,父亲外号叫“闲不着”,儿子则叫“勤快韩”。父亲因10余年如一日照顾邻居老两口,上过本溪电视台,成为山城的“名人”。儿子则在轧钢一线 ,从岗位工人干到值班主任,一路走来,留下一段段轧钢 “故事”。
父亲韩秀云:用优秀品质去轧钢
“韩师傅总是闲不着,他为人好,虽然是工段书记,却跟工人打成一片。”板材特钢厂轧钢作业区职工赵宏伟说。韩秀云今年88岁,因身体原因记者无法采访他本人。通过他儿子韩朝强及昔日同事赵宏伟等人,记者了解到了他身上不同寻常的故事。
同事们回忆,韩秀云上夜班的时候从来不回自己的办公室,跟工人们一道奋战在现场。那个时候韩秀云所在的轧钢工段8大钢种全都干。轧高工钢时需要在加热炉炉头放木炭进行保温,因为这种钢凉了容易裂开。那时职工们总会看到韩秀云在加热炉前加木炭。冬天的加热炉跟前可谓“风吹背后寒,火烤胸前暖”,加上木炭的味道,让人无法忍受。可每次生产这种钢的时候,韩秀云总是冲在前,忙碌在加热炉前,仿佛他就是这个钢种的操作工。
那个时候,一年发一次的帆布轧钢服,最后都变成黑色的了,韩秀云的也不例外,尽管这样他每次开会的时候都鼓励大家,为祖国、本钢多轧钢。赵宏伟清楚地记得,他们倒小班,刚参加工作的他下完白班,又要在半夜上三班。韩秀云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在他下白班的时候,总会给他买一张电影票,让他去上永丰看场电影,然后吃完饭再回来上班。有时候,大家躺在露天地或大铁皮上睡觉等着上三班,韩秀云总去喊:“别着凉了!”韩秀云下白班从来没有走过,一直干到上三班,从不记任何报酬。
一次在生产当中,有一位刘姓师傅,因为行走不确认,让撞钢车给骨盆撞坏了。韩秀云背起这个人就往500米外的小医院跑,给其进行紧急止血,然后又给其送往医院。
加热炉清渣时,里面温度达到70余摄氏度,一清就是10余个小时,虽然闷热难当,韩秀云每次都带头第一个往里冲。
现轧钢作业区的位置就是原振工街,当年这里住的大都是钢厂家属。在这个家属区当年流传着这样一则故事。有一轧钢工人,义务照顾儿女远在国外的老两口10余年,这名轧钢工就是韩秀云。在儿子韩朝强上小学4年级的时候,有一天老师告诉他,你爸爸上电视了。在小韩的印象中,爸爸每逢年过节都会把邻居马爷、马奶接回家里来,平时爸爸下班很晚也会去马爷家做完饭才回家。爸爸一直给马爷侍候到送终,马奶最后让在国外回来的女儿接走。
又是一年国庆到,小韩领着爸爸来到高峪山党建主题公园,为祖国母亲祈福。
儿子韩朝强:用热爱去奋战
韩朝强和杨彬彬是同班同学。1993年,他们一道被分到原800分厂。当时他被分到2号初轧机这个岗位。“虽然是在一线,深受父亲影响的缘故,我特别喜欢上班,可以说是一种热爱。”韩朝强说。
那时,韩朝强跟工友们去上钢五厂进行了轧钢培训。当时觉得跟师傅学习操作很有意思,尤其在学习推床的过程中,他更感到了乐趣甚至在睡梦中学习。他在后期的轧钢工技术比武中,获得了第二名的成绩,同时也获得了助理技师的荣誉。
2001年,因表现突出他当上了轧钢班班长,他们班组主要生产不锈钢、弹簧钢、部分军工钢等工种,他带领的轧钢班每个班能产300余吨钢,每年产量平均能有6个月达到4个大班的第一名。
因为热爱才有了慎密的工作。他发现初轧机的小门的松紧总在一个方向,干活时很不得劲,于是他跟技术组提出意见,经采纳后,小门改成对向的松紧,这样提高了换辊的速度。后来,初轧机的水管在他的建议下也改成了快速接头,这也同样提高了换辊速度。
“喂,初轧机的1号切割器没有风线。”凌晨1时接到点电话的韩朝强,一骨碌从被窝里爬起来,从平山打车直冲到单位。在现场,经过逐一排查,他发现是流量表堵了,没有扶风,导致风线无法出来,不能切钢。他和工友们对流量表进行了更换,凌晨2时多回到家,早晨6时又起来出现在上班的路上。
在国庆节来临之际,韩朝强回忆每逢国庆节工段都组织劳动竞赛向祖国母亲献礼。那时,他总会拿出班组的超产奖,在节前去看望困难职工。
从2007年开始,韩朝强当上值班主任,协调全线的生产。这时正逢新一轮的改造完毕。“跟父亲的年代不同的是我们完全高科技炼钢。”韩朝强说。在这期间他提出分钢器应该安装立轮,2012年国庆节前夕,分钢器立轮安装完毕。“这主要提高了钢的表面质量,防止划痕出现。”韩朝强说。
在“枯燥”的工作中,韩朝强能够体验出乐趣。他们新引进的连轧机组,本地操作柜上几乎都是英文,他要求点检工把这些英文翻译成汉语的小手卡。韩朝强当时和工友们没事就死记硬背这些卡片,工余时间现场的两个人互相考,后来到底给这些英文背了下来。韩朝强回忆起来觉得这段时光挺有意思。
“祖国母亲生日那天,我正当班,祝福祖国,祝福我们的本钢越来越好!”韩朝强说。
两代特钢人,不同的奉献故事。正值祖国69华诞我们祝福伟大的祖国,祝福所有本钢职工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