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行万里初心永在

郭大伟是一名“老管道”。

郭大伟也是一位画家。

翻开郭大伟管道万里行文献集《我行》,有一张他正在写生的照片:灰黄的草地上,他头戴毛线帽子,身穿厚厚的防寒服,将一件绣着CPP”字样的红工装围在腰间,背倚青松,眉头微蹙。仔细看,这件棉质的红工装本是件上衣,郭大伟却将两条腿穿在了“袖子”里,可想当时一定寒冷刺骨。而此时,他手握毛笔,沉浸在墨色的线条中。他的面前,是高山峻岭,还是热火朝天的管道建设现场?从照片中不得而知,但这双眼睛里满溢的激情和热情,却令人心生敬佩。

《我行》中,收录了郭大伟退休后创作的51幅画作,以及写生日记和“八三”琐记。这本文献集仅有150余页,却蕴含着沉甸甸的历史感,从中可以感受到他浓浓的管道情怀。

将管道与绘画相结合,郭大伟的人生是艺术,更是传奇。

 

与画结缘 开启人生的艺术之旅

1951年,郭大伟出生在吉林省一个小县城的“文化世家”,他的祖父和父亲在书法、绘画、建筑领域均有特长和建树,郭大伟耳濡目染,从小陶冶在艺术的氛围中。

5岁那年,郭大伟随父亲从县城迁到长春,那一身的“棉窝窝”与大城市格格不入,他在幼儿园受到了同龄孩子的奚落,父亲就把他领到自己任职的报社的美术组,交给了画家戈沙。父亲希望戈沙教他绘画。现在,郭大伟想起那段经历都觉得不可思议,一个五岁的孩子竟然坐得住。他还真的坐住了。于是,他的艺术生涯从这里启程了。

“戈沙是我的启蒙老师,他的生活状态影响了我一辈子。”郭大伟说。

百度介绍,戈沙是画家、作家、电影演员。他穷苦出身,为追求艺术,曾经拾过荒、打过工,顶着大雪沿途乞讨徒步到北京求学……后来他进入中央美院,毕业后做过石鲁的助理。在少年郭大伟眼中,戈沙就是个超人,他画油画,刻版画,他的花滑和高台跳水在全国比赛中获得过奖牌。郭大伟希望自己有他那样境界和多彩的生活。

刚刚学画,郭大伟是迷茫的。大人们并不觉得面对5岁的孩子可以教授什么。怎么画?画什么?天生安静和善于观察的郭大伟,举着画笔默默的观察着一屋子的画者,这是一群画家,有戈沙,有后来成名的孙文铎、黄秋实、李玉普、邓平,他们忙于画插图画连环画张贴画,也画油画和国画。郭大伟在观察中成长。他们也搞业务学习,画素描,色彩,写生。郭大伟拿着戈沙给他的画笔东涂西抹,慢慢的竟有了些感觉。戈沙开始指点他,后来孙文铎邓平也都指导过他。戈沙在周末甚至带他外出写生。这种状态一直延续了7年,整个小学期间的课余郭大伟几乎都是在画家们的工作室度过的。6岁始,戈沙连年把他的画拿到报纸上发表,12岁那年还把他的画推荐到成人画展上展示。上中学了,郭大伟住校去了,他就很少再去那里习画。

在绘画这条路上,郭大伟理应走得顺顺畅畅,但命运似乎注定要赐予他更多的磨砺和曲折,在文革的狂潮席卷下只能选择另一种人生……

 

投身管道 为祖国建设奉献一生

1970年,郭大伟扛着铁锹,参加了东北八三工程,即大庆至铁岭的东北输油管道建设,从此,他与管道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挖管沟,到当泵工,到宣传干部,1976年,郭大伟从吉林管道调到管道局机关工作,1993年初任纪委书记,1994年任党委副书记,2006年,他被调往北京,任中石油审计中心党委书记……为了祖国石油行业的发展,他一干就是四十多年。

 “投身管道建设,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也让我的画作有了更多题材。”对于郭大伟来说,选择管道并不仅仅是时代的原因,他干一行爱一行,点燃了自己青春的热火,将管道建设当作可以精忠报国的乐土,不怕苦、不怕累,奉献着、绽放着:从第一条长距离大口径管道的建成,到我国四条能源通道的畅通,从人拉肩扛的“八三”会战,到中国石油走出国门、走向国际……郭大伟历经峥嵘,用亲身经历体会着中国石油行业的沧海巨变,他的心中,积累着一部历史。

在工作中,他是干部,是管理企业的行家,是基层群众的“贴心人”和“知心人”,他是“老管道”,曾荣获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但同时,他的骨子里还是个画家。

那些年,郭大伟似乎按下了绘画的暂停键,但艺术的种子已经在他心里生根发芽,与管道结缘的经历,为他的绘画天分带来了富有营养的肥料,随时准备着,开出最娇艳的花朵,结出最甜美的果实。

80年代,郭大伟在工作中偶然接触到石油企业的美术家协会,一下子点燃了他心中沉寂已久的绘画热情。一幅《少小离家老大回》,一幅《松下问童子》,成为协会组织画展的关注焦点。当时,一位行家见到郭大伟的画作,啧啧称赞道:“这可是童子功啊,绝不是初练的。”后来,郭大伟就成了中国管道美协主席和中国石油美协副主席。

 

感悟艺术 每个人都要活两次

郭大伟终究没有放弃绘画。

在加入美协后,活动逐渐多了起来,组织画展、写生、培训,请专家来企业指导,将有天分的艺术骨干送培……郭大伟在做好管理工作的同时,也为石油行业的艺术生活不断增光添彩。

这时,他觉得自己的艺术需要升华。他拜师梁天柱。后来,又进入中国国家画院高研班学习书法绘画。

“人,就应该丰富一些。”郭大伟说,“每个人都应该有两次生命,我的生命,一次为管道奉献,另一次,属于绘画,用我的作品展示心中的理想和内心的愿望。”

郭大伟崇尚“目标和行动”,他说“有目标,有行动就会接近目标,有健康。就一定会成功。”

退休后,郭大伟为自己的“第二次生命”定下了新目标:行万里路、画千幅画、写百万字。他自己驾车,沿着管道行走,写日记、写回忆文章,足迹遍布山西、陕西、四川、广西、湖北、湖南、浙江、安徽、江苏、山东、内蒙和东三省,以及人烟罕至的青海、新疆。过去,他参与了数万公里的管道建设,将自己的汗水和心血挥洒在祖国的山山水水,如今,他沿着管道再次出发,将人生的磨砺和感悟融入画作,这是文人的追求,更是艺术的追求。

“我行”,简单的两个字,却饱含深意。我在“行走”,我在“行动”,过千山、涉万水,走的是道路,也是人生之路。“我行”,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文化的自信,不仅我行,更是石油行、国家行,生活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郭大伟充满着对祖国发展、石油发展、企业发展的美好愿景的自信。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郭大伟的笔下是山水传神,更是人生感悟。对于绘画,他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

“我认为绘画终要回归本真。孩童时期,人人都会画上两笔,但在专业的教育中,却将重心放在了构图、用笔、造型上,结果少了意境和情趣。我的画,追求的是似与不似之间,找回童真,用天性,用本心,去理解,去创作。”

执着、单纯、简单,不忘初心,郭大伟过去用一双孩童般天真纯洁的眼睛看人间百态,现在他依旧用这份天真观察世界。

 

宽厚若愚 画作中的“太极”观

郭大伟不仅画山水,画管道建设,他还非常喜欢画机器设备,这在中国画领域是很少有人涉猎的题材。

翻开《我行》,在郭大伟的画作中,不乏盾构机、弯管机、燃气轮机的身影,这些冷冰冰的管道设备,在他的笔触下散发着历史的温度,每一个零件的线条,每一笔弯曲的弧度,似乎都在讲述着曾经的故事,燃烧着年代的气息。

本应“剑拔弩张”的管道建设现场,在他的创作中,却显得温和沉静。《投产庆祝》《出师颂》《1971年的管道投产动员大会》这几幅画作中,一个个管道工人的形象跃然纸上。寥寥几笔,色彩单纯,甚至五官都没有详细描绘,但却能够让人从中感受到浓浓的现场感和代入感。没有撸起袖子举着拳头的呐喊,没有汗水满面的脸部特写,甚至没有画沙、没有画雪、没有画那一望无际荒凉的大草地,但在丰富的墨色中,在简单的构图和大片留白中,在每一点赭石色,每一线勾勒中,一种沉静从容的气度趣从中来,一股温和的力量展现出创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画是在中国古典哲学的滋养中丰富成熟的,郭大伟对道家和庄子都有体悟,他说“我的画,第一笔就已经决定了第二笔,第二笔引出第三笔,笔笔生发,自自然然顺机求变,演绎着太极的理论。”

管道的情怀,艺术的锤炼,人生的磨砺,笔墨的执着,郭大伟曾为自己写过这样一段话:国企奋斗四十年不以位忧;痴迷绘画六十载顺机求变。常逢逆境不自知,宽厚若愚;总以山水得自在,暗合太极。

郭大伟是一名“老管道”。

郭大伟是一位画家。

郭大伟是一个时代。

初心(专题).jpg


图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