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利时代的盈利样本
川气东送江苏配套管道吴昆定向钻穿越工程是管道四公司两年前中标的项目,合同额不高,工程量不少。截至今年10月19日,四公司已完成全部工程量的90%,累计完成定向钻施工16.20公里,创造了“19穿19捷”的好成绩,创新工艺工法5项,完成市场开发额2000万元以上,收获了优于预期的市场效益、品牌效益、内部管理提升效益和可观的经济效益,以低成本战略成功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打造出——
“低价中标,起初我们也是喜忧参半,心里七上八下,就怕折腾半天赔钱不说,还把公司的牌子砸了。”谈到两年前中标的川气东送江苏配套管道吴昆定向钻穿越工程,管道四公司吴昆项目党支部书记侯建华如是说。
自从项目部成立以来,项目领导班子就在琢磨,如何在低成本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保障工程质量,实现项目盈利。“低成本不代表低端,也不代表低质量,我们要通过低成本战略走出高质量的发展之路,以低成本创造更大利润,追求更高质量,打响公司品牌。”四公司吴昆项目经理霍学庆说。
技术创新降成本
低价中标不意味一定要赔钱,控制好成本照样可以创造利润,四公司决心打一场低成本创利润的大仗。为了有效控制成本,这个平均年龄35岁的项目团队,想方设法提高工效,首先在创新工艺上打起了算盘。
项目团队认真细致地研究施工的每个环节,以技术创新带动降本增效。针对吴昆项目穿越地质均匀的特点,参建员工大胆创新,减少了扩孔次数,加大了扩孔级差,缩短了施工周期。“以直径813毫米管道施工为例,以往比较成熟的工艺是连续5次扩孔再进行管道回拖。工期就是成本,为缩短扩孔时间,项目人员仔细分析穿越地质情况,有针对性地修改泥浆注入方案,在不影响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加大每次扩孔的切削量,将扩孔次数缩减为3次,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霍学庆介绍。
与此同时,项目人员引进“裸扩孔”工艺,即舍弃了扩孔器后端的“尾巴”——在扩孔器尾端不再连接钻杆,当完成一次扩孔后,通过自制的认孔器引导钻杆回到出土点,然后继续进行下一级扩孔。较之传统工艺,仅扩孔环节就提高工效两倍以上。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工艺的实施,彻底改变了现场资源配置方式,一方面省去了由入土点向出土点倒运钻杆的工序,降低了物资调迁费用;一方面在扩孔过程中,不再需要一根一根地连接钻杆,减少了施工停歇时间,提高了扩孔效率,且节省了人力、物力,可以说是定向钻施工领域的一次“革命性”创新。此外,项目人员还在大口径管道不连续回拖泥浆、管道发送支架摆放及钻机锚固等多个施工工艺上进行了创新。仅2017年,吴昆项目部就将管道局技术革新奖1项、四公司技术革新奖3项收入囊中,保障了低成本战略落地。
启示:习近平总书记说,谁牵住了科技创新的“牛鼻子”,谁才能走好科技创新的“先手棋”。在当前微利时代的大环境下,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是企业增强发展能力、应对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吴昆项目部通过技术创新,缩减施工工序、加快施工进度、降低项目成本、创造更多利润的同时,也为公司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活力。
经营管理增效益
针对低价中标的吴昆项目,二次经营尤为重要。
在收入结算方面,项目部以招投标文件和合同为依据,积极寻找工程量签证点,努力增加收入,做好“开源”这篇文章,待具备中间结算条件后,项目部第一时间请款,把握主动权,争取现金流的时间价值。
在成本管理方面,项目部建立了“账面成本-发生成本-目标成本”的三维分析模型,做到花每一分钱都要明明白白、有理有据。
在市场开发方面,项目部积极与业主、设计单位沟通,优质完成每一项穿越任务,仅1标段就在原合同的基础上增加了9项定向钻穿越工程,工程量的增多意味着单位工程成本的下降,提升了项目的经营效益。
在项目管理方面,项目部业务工作界面由传统的“横向界面”转变为“纵向界面”。以经营工作为例,从前期的合同洽谈,到后续的付款、结算,每个业务岗位都是全程负责,避免了部门之间业务交叉带来的问题。同时,项目部还出台了“5+1”团队分工制度(5大班组和1个项目管理团队)、内部任职制度、内部奖惩制度、奖金系数调整机制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新制度新机制,增强了项目人员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释放出最大潜能,为项目顺利推进提供了保障。
良好的经营管控使得项目在收入结算、成本管理、现金流控制及定价机制等方面有了很大突破。2017年,吴昆项目部对业主的年度结算收款率一直保持在80%以上,年度成本的归集率为92%。项目的经营收支与现场生产基本匹配,实现了生产经营齐步走。
启示:“积薄而为厚,聚少而为多。”低成本在于平时一点一滴地不断积累,既要科学更要坚持。对于项目建设来说,项目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项目的盈利能力。如果项目管理混乱不堪,就是能够盈利的工程也会亏损;反之,在微利时代,如果项目管理抓得好,工程一样可以盈利,吴昆项目做到了这一点。
标准严格赢信誉
吴昆项目是川气东送江苏省内的配套工程,起于苏州市吴江区,止于昆山市。多条河流定向钻穿越是整个项目的控制性工程,而确保每一条河流都能一次回拖成功,才是降本增效的根本性要求。
自项目启动以来,项目部就明确了超高的工作标准。从施工现场看,各种设备整齐划一,参建员工精神抖擞,施工现场井然有序。质量方面,针对导向孔、管道回拖等关键环节,项目部科学编制质量控制方案,严格控制各项施工指标。安全方面,项目部本着“安全生产费就要花在安全措施上”的原则,始终保持各类安全措施齐全,营造了上万工时无安全事故的良好态势。环保方面,项目部严格执行地方行政部门、业主的相关要求,针对定向钻施工废弃泥浆较多的实际,与具有行业资质的第三方合作,实现无害化处理。
“高标准并不意味着更多的资金投入,而是整个项目团队用心做事换来的。也正是我们超高的工作标准,换来了业主方的充分肯定,更加坚定了与我们合作的信心。”吴昆项目安全总监杨明说。
随着一条条河流穿越回拖成功,项目部的施工质量和效率得到业主的全面认可,在各参建单位中脱颖而出,使业主在原合同5项定向钻工程的基础上,累计增加到22项工程,合同额翻了好几番,在苏州非开挖市场打响了管道局的品牌。
项目人员经常开玩笑地说:“怎么这活儿还越干越多呢!”
启示:活儿越干越多,说明业主对四公司项目团队的充分肯定和信任,而这份信任正是来源于四公司的高标准。低成本不代表工作标准低,而高标准也不代表高成本。吴昆项目正是抓住了成本和工作标准两者之间的最佳结合点,成为了全线的标杆,工程量不断增加。如果每一个项目都能以高标准打动业主,又何愁没有市场。
文化引领有特色
自吴昆项目部成立以来,四公司对其定位就是要打造人员一流、文化一流、管理一流和业绩一流的团队。因此,项目领导班子非常重视团队文化建设,创新搭建了很多文化载体,包括体育协会、诗词协会、生日宴等。通过这些载体,项目部逐步孕育形成了项目文化:通过组织文体活动、党建活动等打造“团结”文化,通过集体生日宴、感谢信等打造“感恩”文化,通过倡导吟诗赏诗打造独具特色的“诗+”分享文化,通过树节约典型、罚浪费等措施塑造“节约”文化。
“在工作之余,项目部利用周边设施积极开展各项体育活动,包括羽毛球、乒乓球、足球等。没有场地时,项目部就组织大家爬山、跑步、健步走,既保持了参建员工的身心健康,也营造了全员健身的良好氛围,让大家有了一种回到家的感觉。”侯建华介绍。
一个团队有没有战斗力,文化氛围是关键,固化一批文化载体并传承下去是吴昆项目部正在摸索和践行的文化强基之路。一次,一名员工即兴赋诗一首,没想到引来多人附和,反响良好。项目党支部顺势搭建了诗词交流平台,掀起了写诗的热潮,共搜集成册的诗词达120余首,用别具一格的方式记录了管道员工奋斗的足迹,在公司内部引起了广泛关注。
两年来,正是项目文化的引领,塑造了吴昆项目团队的灵魂,提升了团队的战斗力和执行力,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启示:培育富有特色的、先进的项目文化,并将其贯穿于项目建设始终,不仅能够助力项目建设,还能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扩大企业的发展空间。四公司以吴昆项目为平台,以富有特色的项目文化为引领,激发了参建员工的工作热情,为全面建设精品工程提供了思想保障、文化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