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里的小黄花

——记包神铁路公司党群工作部党群主管崔龙

石芯瑞.doc

“人总是会变的,但要记住你当初的样子”。去年炎夏,我们走在回宿舍的路上。

他就是这样一个人,陌生人面前的冷,可在熟悉人面前,却总是喋喋不休。就这样一句所谓叮嘱,我却会在每每打哈哈的时候,潜心回荡耳边。

2015年,我在巴图塔站任职调车员,间休室里没活的时候,大家都会坐在一起侃大山,从交谈的话语里我初次听闻巴图塔站区党群干事崔龙。

其实,那会的印象,和别人眼里的他并不尽相同。虽然不熟悉,却总感觉他并不是他人眼里的那般“冷”。

第一次去找他改稿件,他从不多说一个字,“嗯”,“好”,如此简洁。放下稿子,他低头又去忙着工作,我说:“谢谢了,龙哥。” “嗯”。与他一直没有过多的接触机会,偶尔能在食堂碰面,也只是相互微笑,以表礼貌。直到有一天,我搬到他宿舍隔壁,与他成为邻居,打照面自然变多,关系也越发熟悉,时不时总会拿着稿子去宿舍让他帮我改。一些小的消息,该如何简洁明了的说清内容,如何才能提高上稿率,他总会不遗余力的倾囊而出。正事谈完后,总会与他聊些生活中的事,我才知道,尬聊是一种什么感觉。

慢慢熟络,才发觉他身上的光和热,他总是像是大哥般照顾、督促我这个还稍显稚嫩的大学毕业生。记得那时候,巴图塔站每个班组每月有三篇稿件任务,每到月中,他的“婆婆嘴”就开始向我发出警告,在他的“威逼利诱”下,我“被逼无奈”完成稿件。

“开头你就应该把整篇内容概括说清,你这是啰里啰嗦写什么?”每次改稿件时,他便“演戏”般地收起平时灿烂的表情,一脸严肃。小到每个字的用法,如何理顺前后的逻辑关系,宛如电影人追求极致,细到每一帧画面。

已入职八年的他,不像初来般的生涩。荒芜的环境下,会增添他几分对生活的惆怅。安家、恋爱、工作一些生活的“麻烦事”,却始终没有改变他对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正如他所说,初心很重要。

时间,总会眷顾坚持的人。

一次聊起他们一批入职到巴图塔站的7个同学,如今各奔东西,大多都回到家乡,回到父母身边安居乐业。“八年过去了,你不想回家吗?”他闭口无言,我明白他沉默的理由,是觉得亏欠父母。记得很多次和他一起上街,他总会在每次休假回家前买各种感冒药、消炎药、膏药、钙片好几大袋的日常备用药。“平常我不在父母身边,偶尔感冒小毛小病也能及时治疗。”他这样做,也许能让自己心里好受点,不能在身边陪伴父母,他觉的自己不是一个合格的儿子。

“党建工作,犹如簇拥繁花,心意独到者,必将暖心盛开。”这是他笔记中的其中一句。的确是,巴图塔站区的党建“繁花”,离不开党支部书记的带领、离不开每位党员的付出。同样,也离不开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他,对党群工作的执着与辛劳。

会议、材料、活动、卫生、五型等等诸多繁杂的事务性工作,让党支部愈发优秀,同样也让他在忙碌中成长,在成长中成熟。

写作,是他枯燥生活的调味剂。从2011年3月参加工作以来,他始终如一以文字为媒介,观察、聆听、感受、记录。作为集团首批聘用的新闻记者之一的他,更是用文字书写青春,用笔触无憾人生。

2017年,他撰写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一文,荣获包神铁路集团“学习十九大 包神看变化”征文比赛一等奖。当我送去祝贺的同时,在他宿舍里的纸箱里,让我惊讶,荣誉证书满满一摞。他先后5次荣获集团新闻宣传先进个人,且公司级以上荣誉20多项。我才知道,这个不善于表达的人,都将情感抒发在文章中,将细腻的倾听刻在字里行间。

“刚来这里的时候,我什么都不懂,谁都不认识,举目无亲的感觉,现在我没事干就去我师傅家里,跟他们一家三口去买菜,回来一起洗菜做饭吃火锅,逗逗我的干女儿。”听到这,我便明白他师傅师娘的善良遇到他的善良。

朋友,就是这样,善良遇到帮助,友好遇到知音。

2017年,他告诉我,他要离开巴图塔站区调去公司,真心为他高兴的同时,我坚持到巴图塔站帮他搬家。八年,除时间积淀在回忆里的灰尘外,还留给他满满的收获。

回去的路上,我们聊了很多。这里的人都是善良的,每天伴随着火车的汽笛声,踏上征程,煤灰四起,奋力向前。人生就是这样,在行进的沿途中,虽并不都是鲜花烂漫,却要在荆棘碎石中勇敢地踏出一份壮志与坚持。

“很苦很累,收获很多。环境荒芜,心却向阳”。在巴图塔站区的八年时间,他这样简单总结。我明白,其实坚持的苦,只有他自己知道。

这,也许就是成长吧。领略春色、感受夏热、收获秋黄,再跨过瑟瑟寒风,故事里那朵纯真的小黄花,便会如初开放。

 

图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