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进校园 不能一禁了之


□ 向正鹏
  近日,多所高校因发布外卖进校园的禁令引发部分学生强烈反对,在社会上引起不小争议,频频登上热搜榜。在舆论的漩涡中,校园管理中的敏感话题———校园开放的边界问题再次遭遇考验。
  解决争议,厘清双方诉求是首要任务。从校方动机看,为了正常的校园管理,出台相关措施是高校拥有的自主权利。同时,外卖食品从校外流入,无法得到校方监管,食品安全无法得到保障;外卖车在校园里横冲直撞、骑车看手机导致车祸事故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这样来看,高校出台禁令不仅有章可循,也是现实需要。
  从学生需求看,只需一部手机,各式美食即可自由选择。在线点单、支付,足不出户,就能坐等外卖小哥送货。不仅如此,网络平台与店家为了促销,一些拼单或者代金券的发放,进一步刺激了大学生对外卖商品的消费热情。在移动互联网技术和电商平台高速发展的今天,这样的消费方式也是大势所趋。
  在大势所趋的潮流面前,任何激进的管理模式势必引起情绪反弹。这从外卖禁令出台后的种种遭遇中可见一斑。笔者认为,动机的好坏与方式的合适与否,不能混为一谈,学校有好的出发点,但如果方式欠妥,好心办坏事的几率就大大增加。
  众多高校出台禁令后的效果充分证明,一纸禁令无法解决问题。
  首先,禁令无法实行。如前文所言,线上购物和快速物流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前些年,电脑、智能手机开始普及,也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也有人想通过禁令拒绝它。但现在,这两种新事物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如今,外卖也面临相同处境,但世界一定会朝着更便捷的方向进发。任何单纯将其拒之门外的行为,都将无济于事。
  其次,容易引发次生问题。在新闻中得知,一些学生和商家为了应对学校的禁令,组织免费派餐者有之,翻墙传送外卖者有之,乔装打扮进入校园者有之,其中潜藏的安全隐患同样不容忽视。
  与其处于令行禁不止的对立状态,不如用更温和的举措消除壁垒。从网络舆论来看,很多学生之所以选择外卖,而不选择学校食堂菜品,无非是因为食堂供选择的菜品少、味道欠佳、人太多等。作为管理方,学校要回应师生诉求,改善学校的后勤硬软件水平,提供多样化的菜品来吸引学生在食堂就餐。同时,要适应时代变化,积极与全校师生不断增长的需求同步,创新后勤服务方式。有些高校试点设置专门的外带窗口,甚至在食堂增加外卖业务,都得到了师生的好评。
  对外卖车在校园内的交通安全隐患,不能一刀切,也不能听之任之。管理方可以设置适度的准入门槛,发放准入卡,建立黑名单禁入制度。在一些高校,校内禁止外卖电动车通行,外卖员需在校门口换乘自行车送餐,虽增添了一些麻烦,但也不失为一种解决办法。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管理者在出台一些涉及广大受众利益的政策前,应充分倾听民意,多做一些调研。这样才能多一些相互理解,少一些一厢情愿和不切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