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黄牛生出了“金娃娃”
(通讯:土黄牛生出了“金娃娃”-作者 高丽媛 李阳)推荐表.doc
“生了,生了……”
沙那提别克·艾克木江兴奋地对着话筒大喊。
“谁生了?”接电话的王国华听得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牛呀!赶紧来看牛娃子!”挂了电话,他将小牛犊紧紧抱在怀里,用下巴抵着它的头,亲了又亲。
沙那提别克·艾克木江是我市小拐乡团结新村农润农民专业养殖合作社的负责人,王国华是市农林牧业局驻团结新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
放下电话,王国华一路小跑赶到合作社。他一把抱过牛犊:“好家伙,真沉!这体重真和土黄牛不一样。”
9月19日下午17时,团结新村第一头改良牛——褐牛犊诞生了。
能不能换个法子?
团结新村有336位哈萨克族村民,占全村人口的87%,他们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牛羊。在之前的几十年里,村民养的都是黄牛,村里长年养着一千多头黄牛。
村民一直采用夏季到牧区放养、冬季在村里圈养的原始养殖方法养牛,牛的品种也很单一,牛的个头长不大,村民收入普遍不高。2016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334.97元,超出当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万元,但与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比,还差一万多元。
王国华对此感到很焦虑。去年7月,在一次村“两委”、工作队的联席会议上,王国华提出了帮助村民增收的想法。
想法一提出,市农林牧业局积极支持,安排专业技术干部定期到村里给村民传授育种养殖、疫病防治知识,携手村“两委”和工作队一起为村民增收寻找新路子。
“黄牛体型小,产肉量不高,即便采用尖端养殖技术、改善草料,牛的体重还是上不去,增收效果微乎其微。”市农林牧业局动物卫生监督所干部何金桃分析说。这天,几个专业技术干部又聚到一起,为村民增收开“诸葛亮会”。
“那能不能换个法子?对黄牛进行改良,让它变成经济效益好的品种呢?”王国华提议。
“改良品种可不是小事,这牵涉到成本投入和村民接受程度。如果这两方面可行,倒能试试。”市农林牧业局动物卫生监督所所长廖斌说。
“要不,咱们先带村民代表到品种改良成功的养殖合作社看看?”工作队队员白慧东的建议让王国华找到了突破点。
大家咋是这反应?
去年8月,王国华带着4位村民代表前往塔城地区一家养殖合作社参观。这家合作社养的是土黄牛的改良品种——西门塔尔牛和褐牛,这两种牛具有耐寒、抗病性强、生长快、出肉率高、奶质好等优点。
“和土黄牛相比,这两种牛的经济效益至少能多出35%。”合作社负责人于雪燕说。
“如果改良成功,那肯定好,可万一养不活咋办?”沙那提别克·艾克木江说出了自己最大的顾虑。
于雪燕说,她也曾有过这样的担忧,但通过查阅资料,她了解到,如今黄牛品种改良手段相对成熟,改良后的实际收益提高不少,这让她下定了决心。
经过实地观察,沙那提别克·艾克木江同意先将合作社里自家的黄牛作为改良试验牛。
回到团结新村,工作队队员、村“两委”和服务基层干部带着西门塔尔牛和褐牛的资料,到村民家推广,又围绕良种牛养殖特点和经济收益情况召集村民交流座谈。
去年10月的村民大会上,王国华向转场回来的村民提出黄牛改良计划。但结果,只有去过塔城参观的村民代表愿意试试。
王国华懵了,他问沙那提别克·艾克木江:“大家咋是这反应?”
“王书记,我们这些实地考察过的人都知道养良种牛没大问题,可其他村民担心花钱多、牛不好养……”
散了会,满心失落的王国华耷拉着头回到办公室。
他点了根烟,猛咂了一口,心里琢磨着:“如果靠养牛羊为生,我最担心的是啥?能不能活?还是投入太多?”
村民到底咋想的?
村民到底咋想的?只有弄清了这一点,才能有的放矢做工作。
王国华摁灭了烟头,抓起电话打给廖斌。
“如果对牛进行品种改良,牛犊成活率是多少?”
“保守估计在85%左右。”
“那赶紧给村民算算改良牛的投入,再问问塔城合作社那边的情况,费用尽量算得宽裕些。”
挂了电话,王国华披着外套往村里走。他决定,带着村干部到村民家收集关于改良方案的想法和意见。
他最先走进努尔和加·乌江家。
努尔和加·乌江一直养殖黄牛,在养殖防病方面经验足,是村里的技术大拿。
说起改良牛,努尔和加·乌江直言不讳地问:“王书记,改良牛是新品种,村民都担心没有技术指导,万一病了咋办?”
“我们都是农牧局的技术人员,这方面你放心。”为了让努尔和加·乌江吃颗“定心丸”,王国华把在塔城那家合作社听到、看到的信息转述给他,还上网搜索了褐牛和西门塔尔牛的养殖习性和疾病防治信息,读给他听。
“听起来是挺好,但是……”没等努尔和加·乌江说完,王国华说:“改良费用我们正在计算,你放心,绝不给村民添负担。”
努尔和加·乌江的眉头舒展开了。他爽快地说:“王书记,只要改良牛好成活,投入不大,我来给大家做工作。”
这等好事哪里找?
经过一个多月的研究与修改,去年11月6日,一个包含了配种改良、资金补贴、养殖技术支持三方面内容的《团结新村黄牛品种改良方案》出炉。
两天后,在村民代表大会上,王国华向村民公布了改良方案的内容——通过向母黄牛体内注入褐牛和西门塔尔牛的冻精来实现品种改良;每头牛的配种费由市农林牧业局、村委会、村民各承担三分之一。
“算下来,村民给每头牛出100元就能完成配种。”王国华说,“另外,市农林牧业局全程提供技术支持,不管谁家牛病了,保证随叫随到。”
听完方案,村民一下兴奋起来,议论纷纷。
努尔和加·乌江在台下一边拍手,一边对周围的村民说:“我没说错吧,这下大家放心了吧!”
“他最会养牛了,他都觉得良种牛好,我看错不了。”村民也了哈孜·乔什来说。
村民库力卡丽低着头估算:一头牛省200元,我家15头牛就省3000元!这等好事哪里找?她举手喊到:“我同意!”
“费用上政府兜了底,技术上农牧局专家给帮忙,这个方案很周到,我也同意!”村民巴合特古丽·伙加说。
最终,通过举手表决的方式,参会的43位村民代表全票通过了黄牛改良方案。
我要找你算算账!
第二天,市农林牧业局的技术人员就来到配种现场,为全村240头母牛进行了妊娠前检查,对符合条件的231头牛注射了发情药物。
工作队专门请来了自治区十星级品种改良员王继宏,四个月内,他先后对231头母牛完成冷配。
在母牛妊娠期内,市农林牧业局畜牧兽医科、动物卫生监督所的技术骨干在养殖、疫病防治方面全程跟踪指导,确保改良牛的繁育工作顺利进行。
9月19日,村里一大半的村民都聚集在合作社里,想亲眼看看第一头良种牛的诞生。
抱着沉甸甸的小褐牛,努尔和加·乌江激动地拉住了王国华。
“王书记,我要找你算算账!”
“算账?啥账?”
“当然是算改良牛给咱村民增收的账。”
王国华掏出手机,打开计算器说:“那咱算算。231头黄牛的配种费,政府帮忙节约了近五万元。昨天,于雪燕打电话说,育肥的褐牛和西门塔尔牛,每头能比黄牛多卖三千多元。配种成功率咱按85%计算,生下的196头良种牛能增收59万元,这一增一减就是近64万元。”
“我家有五十多头牛呢,加上农机补贴,这增收的钱够买播种机啦。”奴尔拉洪·努尔阿斯力笑得合不拢嘴。
“真是没想到,土黄牛经过改良,居然生出了‘金娃娃’。”努尔和加·乌江说。
听到这些话,王国华哈哈大笑。
努尔和加·乌江握着王国华的手说:“王书记,这些年村里的变化,村民可都看见了。你们帮村里的养殖合作社申报项目、申请资金,把村里的老旧牛圈改建一新……这都是党和政府给咱办的好事呀!”
近几天,改良牛犊陆续降生,王国华接到了一个又一个村民打来的致谢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