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着白求恩的足迹前行

——记包钢退休职工赵廷凯

中国企业报协会2018年度新闻研讨作品推荐表.doc

□记者 高爱云 通讯员 刘海涛

919日,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小觉镇卸甲河村迎来许多客人,热闹的气氛赛过过年。人们聚集在这个小山村里,源于一尊白求恩雕像的落成。说起这尊雕像,就不得不提捐建者——包钢退休职工赵廷凯。而讲起他的故事,绝不是一尊雕像这般简单。

 

了解白求恩越多,他就越崇拜白求恩

    

赵廷凯第一次听说“白求恩”这个名字,是从母亲口中。

“大个子,蓝眼睛,黄头发,有时会爬到屋顶上乘凉……”母亲这样形容白求恩。当时她的家与白求恩的住处只有一墙之隔。和母亲一样,卸甲河村的老人们总会聊起这个当年住在村里的“洋大夫”,聊他为八路军伤员做手术的事情。

读书后,赵廷凯学习毛泽东文章《纪念白求恩》,更深刻地认识到白求恩的伟大之处。“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75岁的赵廷凯一口气背出文章中的经典语句。想到这位国际主义战士曾经生活工作在自己的家乡,他无比自豪。

然而,这段引以为傲的历史似乎被遗忘了。

2008年,赵廷凯看到一本名为《非凡岁月》的文集。这本书记录了革命圣地西柏坡所在地——平山县的重大革命历史事件和人物。书中描述了白求恩在平山县龙窝村、花木村救治八路军伤员的情况,却没有提及卸甲河村。

白求恩就住在卸甲河村,还把两户村民家作为手术室。这是村里老辈人都知道的事。这段历史,《非凡岁月》作者不知道,其他人知道吗?执拗的赵廷凯决心弄个明白。他找到当地党史办,发现并无相关记载。于是,赵廷凯开始研究白求恩在华生活工作的轨迹,从65岁到75岁,整整10年。

10年间,赵廷凯翻阅了大量资料,这当中包括地方党史、纪实文集、报纸、刊物;寻遍平山县当地乃至石家庄市,找到十几位知情者,一页页搜集证明材料;来到北京,见到当年与白求恩共事的老同志,得到珍贵的新闻报道资料;求助晚辈,利用网络,多角度了解白求恩在华经历……这些努力没有白费,最终,赵廷凯证明:19389月,白求恩在卸甲河村工作生活过一段时间。这一研究结果得到了认可。

平山县党史办副主任郄新龙表示,赵廷凯提供的证据很具说服力。对于白求恩所在医疗队或医院曾在卸甲河村工作的情况,党史办将与赵老共同研究,甄别后补充完善史料,还原历史真相。

今年1月,“走进英雄世界,重温英雄梦想”纪念白求恩援华抗战8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召开。赵廷凯以研究专家身份出席会议,作了题为《白求恩在平山县卸甲河村一带的历史足迹》的发言,引起与会人员重视。

今年6月,卸甲河村白求恩旧居门楣上悬挂起“白求恩精神教育基地”的牌匾。这块由中国白求恩精神研究会、河北省白求恩精神研究会、中国人民解放军白求恩医务上官学校、中国人民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共同颁发的牌匾,是对赵廷凯10年呕心研究的肯定。

今年919日,一尊白求恩雕像在卸甲河村落成。中国白求恩精神研究会副会长、《白求恩援华抗战的674个日夜》作者马国庆出席落成典礼。为了这尊雕像,赵廷凯个人捐资4万余元。庆典当天,马国庆走进赵廷凯的家。这已是他第三次走进这个农家小院。他告诉赵廷凯,《白求恩援华抗战的674个日夜》再版时,将会以赵廷凯的研究结果为依据修正部分内容。

10年累积,赵廷凯家简陋的客厅更像一间资料室。书柜里被塞得满满当当,写字台上的资料堆得很高,剩余空间仅能容纳一人伏案。除此之外,饭桌、茶几……几乎所有家具上都摆满了资料。就连狭窄的厕所中,角落里的小木凳上也准备了纸和笔。“想起来就得马上写下来,这些年一直这样。”赵廷凯的老伴说,赵廷凯每天忙碌到深夜,不分时间地点想的都是白求恩的事。   

“时间不多了。”采访过程中,赵廷凯多次这样说,布满血丝的双目带着几分浑浊。尽管每晚只睡不到3个小时,他仍觉得时间不够用。因为,有生之年他还想实现一个愿望——在村里建一座白求恩精神纪念馆。

 

崇拜白求恩,他就要循着白求恩的足迹前行

    

记者跟随赵廷凯走进白求恩住过的老房子,这里的陈设相比80年前并没有太大变化。墙上白求恩的画像与白求恩坐过的木椅、休息过的土炕,还在讲述着当年的故事。在这个房间里,刚才还侃侃而谈的赵廷凯伸出手抚摸着坑洼不平的炕沿,许久没有说话。他自小崇拜白求恩,这种感情从未改变。

“我们要为国家、为人民多做事。”赵廷凯每每见到年轻人都会这样教导。白求恩作为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帮助中国抗日,最终以身殉职。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写道:“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 ”赵廷凯就是要做这样的人。

“是我单位上的人,从包钢来的。”记者跟随赵廷凯行走在村间小路上,他逢人便介绍,脸上洋溢着笑容。

17岁那年,赵廷凯离开家乡,加入建设包钢的大军。几十年间,他当过仓库保管员,干过纪检干部……直到退休才返回卸甲河村生活。无论在哪个岗位上,他都只认一个理儿,那就是——为人民服务。优秀保管员、先进生产者、“工业学大庆”先进个人……泛黄的奖状至今还悬挂在家中。说起在包钢的那些日子,赵廷凯的话匣子关不上了。他拿出一个纸盒,里面是他在包钢工作期间的所有证件。从9本不同时期的工作证上,记者看到了赵廷凯从青年到老年的岁月,更看到一位老人的深厚情谊。

卸甲河村坐落在太行山深处,村民们在贫瘠的山地上耕种。端上“铁饭碗”的赵廷凯,并没有忘记这里的父老乡亲。

位于卸甲河村北的老君堂沟,是赵廷凯儿时玩耍的地方,这里生长着很多上千年的崖柏。1984年,回乡探亲的赵廷凯发现私伐崖柏的现象,挺身而出阻拦。这以后,他开始出钱出力保护崖柏。赵廷凯将保护崖柏与建设庙宇结合起来,让无人问津的老君堂沟重新焕发生机;带领当地群众,为每一棵崖柏编号挂牌,悉心照顾。通往山顶的石板路,他不知走了多少回。“休图眼前暂时利,多想子孙怎生存。生态环境保护好,青山绿水留子孙……”新庙宇的重修碑文中,赵廷凯写下了这样的文字。

“他可是个好人呐!”小觉镇政府卸甲河村办事处主任崔英书这样评价赵廷凯。他说起孤寡村民史长纪的事儿。两年前,史长纪患病失去劳动能力,没有了生活来源,却由于年龄原因不能享受“五保户”待遇。赵廷凯到家里看望,帮他写申请材料,一次次找崔英书反映情况。最终,镇政府特事特办,史长纪的生活有了保障。

“无论做什么,我的目的都是为了人民。”赵廷凯见不得乡亲们有难处。为村里更换自来水管,为幼儿园打井、买锅炉、硬化路面,为鼓乐队购买乐器……赵廷凯的外甥苏春书掰着指头讲起二舅为村里做的好事。“为村里花十几万元,自己却非常节省。”苏春书说,村里人有了困难就来找二舅,他总是想尽办法帮忙。“二舅是我们全家的榜样。”苏春书和赵廷凯一起做好事乐此不疲,笑称自己是他的秘书。他告诉记者,赵廷凯保护崖柏、塑白求恩雕像、筹建白求恩纪念馆还有另外一个目的——将卸甲河村打造成红色旅游景区,带领老百姓一起致富。

“这棵崖柏1996年就枯死了。”

20多年居然没有腐朽?”

“再过500年、1000年,它也不会腐朽。”

 记者和赵廷凯的一段对话一直回响在耳边。在赵廷凯心中,白求恩精神和崖柏一样——永不腐朽。

 

图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