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脚力”跑出好新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
要做一名合格的记者,必须要具备“四力”,即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四力”之中,“脚力”为首,是对“好新闻是跑出来的”这句话最有力的注脚。
有句诗云“无限风光在险峰”,奇美的风光在险要处,要想欣赏它,必然要不辞辛苦探寻攀登一番。换而言之,记者要找到新闻的富矿,更需要到广大群众生活的现场去,只有脚步所到之处,才能有所发现,才能有所感悟。脚底下的泥土有多少,笔下的故事就有多少,心中沉淀的情感就有多深。只有走到故事主角的身边,才有不一样的新闻感觉。
脚力勤了,才能发现独特、有价值的新闻。中央电视台记者岳群说,要让作品有感召力,就要落实“三贴近”要求,深入基层,用细节说话,镜头说话。
就笔者个人多年的新闻工作经历来看,每一次出彩的新闻报道,每一个获奖的新闻作品,都是不辞辛苦跑现场“跑出来”的。今年上半年在《广州铁道》报推出的几篇人物报道,通过公众号发出后,点击阅读量超过预期。正是因为记者的勤跑现场,发现了线索,立即跟班采访,读者才看到了铁路一线职工的工作状态:暴雨中编组场上的调车员、午夜狮子洋隧道的检修人员、烈日下长大铁路桥上的工务人、机车上的检车姑娘……这些场面,待在办公室里是想象不出来的。铁路点多线长,工种众多,作业时间黑白颠倒。倘若作风不实、脚力不够,仅凭材料等间接信息,没有现场采访体验,再华美的辞藻也无法生动真实地表达一线的感人情境。
脚力快了,才能在纷繁的素材中寻找独特的报道角度。都说铁路新闻同质化严重,题材单一。长期在一个行业,这个问题难以避免。但是,“空气里充满新闻,时刻在等待发现它的人。”要在同一类题材报道中出彩,除了语言技巧等,选取报道角度很重要。铁路运输行业有其独特性,围绕企业中心工作开展新闻报道活动,势必要求记者不仅要跑得勤还要跑得快,只有做到在同行中“你写了我比你写得好,你写得好我比你写得快。”新闻报道才有力量。1995年12月,范长江新闻奖提名获得者朱海燕(中国铁道建设报总编),在京九铁路会战3年里,朱海燕24次走京九,4次走完全程。他的长篇通讯《京九精神颂》,被业内知名人士评价:“全国反映京九铁路建设的数百篇报道,没有一篇能超越此文的。”
脚力实了,才能获取详实的素材写出厚重的新闻作品。当年,范长江为了考察西北的状况,冒着生命危险踏上采访旅途,穿越原始森林,翻越大雪山,多次经过语言不通的藏区,走了整整50天,行程3000余里,写出名著《中国的西北角》。经济日报记者罗开富(现为副总编)沿着当年红军走过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路线徒步采访,写出了百万字的报道,成为徒步采访长征的第一人。
“奔走在路上,忙碌在现场”,这就是记者的工作状态。最美的风景在基层,最感人的故事在一线。不管现代社会通信手段如何发达,也无法替代现场采访。只有走到一线的最前沿,才能感知一线的真实状态,找到新闻的富矿,才会有新闻报道的热度、广度和深度。
新媒体时代,要想获得“被宠坏的”受众的青睐,记者必须写出“人人眼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新闻作品,讲述高转发、高点赞的企业故事,不断扩大企业的“朋友圈”。
新闻在哪里?新闻在基层,新闻在现场,记者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