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跨半个中国的坚守
董力强感言:
2014年底从东北来到大西北,看守单井是我的职责,如今,长庆油田是我的第二个故乡,罗141-13井就是我的第二个家。
腊月28日一大早,在采油七厂耿湾作业区罗141-13井场,董力强搞完4个井场的卫生,录取了8口油井、3口水井的压力、流量等数据后,又帮爱人邵丽娟清扫了一下集办公、住宿、厨房“三位一体”的彩钢房。
下午2时,记者从甘肃环县县城用了近两个小时,穿沟翻山过梁峁来到井场时,刚用一个大塑料盆子洗完澡的董力强,正让爱人邵丽娟用自备的理发工具剪头发。
2014年底,董力强作为吉林油田150多名首批到长庆油田劳务输出员工中的一员,带着爱人邵丽娟,从大东北到大西北,横跨大半个中国,承担偏远单井的看井任务。掐指算来,夫妻俩在长庆油田值守单井已1150多天了。
在1150多天的日子里,包括4个春节的所有时间,董力强没有回家看望父母一次。
铁青色且满脸皱纹的面庞,粗糙的双手,本是1970年出生的董力强,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苍老了许多。
“按照吉林油田当初的政策,远程输出劳务住满一年就可以换回去。”据吉林油田长庆项目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到目前,同董力强一批来的,有刚来几天就返回去的,有一年后就轮换回去的,还有个别已不在世的,而董力强夫妇尽管由于生活习惯上的差异,分别换上了时而发作的胃痉挛和胆囊炎,仍坚守至今,没有离开一步。”
就在董力强来长庆油田的第一个春节前,听说西北的环境太艰苦,已近70岁高龄的父亲董林书和上大学休假的儿子董嘉淇专程从吉林老家来,虽然苦口婆心做工作,让他们夫妻俩回去,也无济于事。董林书随后逢人便说:“此生能生这么个执着的‘油二代’,也是我的荣幸,我就放心的让他干。”
从此,他的儿子董嘉淇几乎每个寒暑假,都要横跨2000多公里路程,看望爸妈一次。
“人要将心比心,长庆油田很多员工就在家门口,一年半载回不去,有老人的照顾不上,到结婚年龄的成不了家,也是常有的事情。这且不说,在有生之年能亲身参加我国最大油气田的建设,也是一件很荣幸的事情啊。”董力强说,“另一方面,我的父母亲身体还硬朗,抓住这个时机,安下心来多干一些工作,才是正道呀。”
为了在井场营造家的氛围,他们在生活区养了两条小狗,养了20多只鸽子、10多只鸡。董力强说:“养鸽子和鸡,我们并不是为了改善生活,我们不舍得也不忍心吃其中的一只,主要是这样能增加井场的生气,提升我们平时的生活乐趣。”
“董力强把井场管理得平整洁净不说,每年夏天整个井场都被鲜花包围。”耿湾作业区党总支书记谢平忠说,“2017年,董力强不但被评为作业区的先进个人,他管的井场在全作业区近200个井场的‘优秀井组’评比中,排名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