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地层写传记的“80后”》

    900多年前,沈括在《梦溪笔谈·石油》中记载了古代人的“石油勘探”——鄜、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生于水际,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土人以雉尾挹之,乃采入缶中。这可以说是最简捷的探油方法了。时间过去了900年,如今的石油勘探是怎么找到油的呢?

  日前,记者走进大港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向第三届“野外青年地质贡献奖——金罗盘奖”的获得者姜文亚探求,他是如何带领他的团队用现代化的手法,对埋藏在地下几千年的石油进行勘探,让一个开发50余年的老油田,依旧活力无限。

博学众家集所长

  走进姜文亚的办公室,他正坐在电脑前,认真比对着屏幕上满满的数据和构造图,还不时地在笔记本上记录着。他手边厚厚的笔记本已记录过半,书柜中不同规格的笔记本占了满满两层。书柜的另外两层除了地质类专业书籍,还有管理学、文艺、哲学等书籍。这个生于1982年的年轻人,自大庆石油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来到大港油田,扎根地质勘探一线,工作10年,依旧充满着热情。

  看到记者,姜文亚停下了手中的工作,有些腼腆地说:“手写笔记是我自己建立的‘搜索系统’,可以随时把我想到的问题和答案写上去,很方便。这些书类型有点杂,我认为作为新一代团队的管理者,拥有全方位的知识和综合素质,才能更好地带领团队为企业做贡献。”

  面对油田复杂的地质条件和油气资源接替不足的矛盾,姜文亚与团队人员一起引进消化新技术、新方法,改进和完善油气资源评价方法,创新形成斜坡区“优势相”油气富集规律认识,指导刘官庄、歧南斜坡、埕北低断阶等重点地区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取得多项新发现,其中埕68×1、张1504等井获得高产,为老油田寻找高效建产区块提供了重要支撑。

  “姜文亚综合能力很强,我觉得他脑子里装着一个巨大的大港探区的地下模型。”同事张伟介绍说。凭借对大港油田地下探区的熟悉,2017年,姜文亚采用先进的地热建模技术,实现地热资源潜力综合评价与空间分布预测,优选了3个有利勘探目标进行可研性研究,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拓展了油田可持续发展的领域和空间。

好问题比好答案更重要

  姜文亚参加工作以来,负责或参与18项课题研究,其中省部级以上课题8项,在烃源岩及油气资源评价、成盆、成烃、成藏动力学分析、油气成藏期次及机理研究、精细的油气运聚与资源分布模拟、成藏主控因素及有利目标优选等多个方面取得创新成果认识。发表论文 30余篇,申报国家发明专利7项,软件著作权3项,获得先进个人等称号20余项。谈到荣誉,姜文亚总是把前辈和团队放在前面。他说现在的研究成果都是站在前辈的肩膀上得到的。

  “刚工作时我总在想,为什么理论上非常好的储油圈闭,实施起来却得到好坏不同的结果呢?后来,我发现勘探前辈们大都根据地层‘年龄’判断他们的特性,就像是给地层写‘编年体’,同一年份的岩层应该有相同的储油性质。我总在琢磨能不能换一个角度看问题,针对有利地层看看他们的‘经历’,研究油气藏的生成、运移还有它们所处的环境,就像给每个地层写传记,研究出他们与‘同龄人’的不同经历才能找到更有利的井位。”谈到工作,姜文亚滔滔不绝。

  姜文亚习惯在工作中为自己设置各种问题,再根据问题寻找解决的方法。近几年,国家对天然气的需求量增加,他就琢磨渤海湾盆地如果有天然气可能在哪里富集。他深入研究歧口常规—非常规气共生的断陷湖盆深层气的富集因素,通过精细目标评价,在板桥斜坡、歧北斜坡区实施1口,获得工业气流,突破了以往渤海湾盆地天然气不富集的传统认识。

创新理念迎接挑战

  随着勘探程度的加深,构造油气藏越来越少,如何快速准确地找到优质井位成为地质勘探人员的工作重点。

  “这几年我们响应国家号召,建立起数字化油田,所有的数据都已经录入系统,从电脑上几秒钟就可以找到任意一口油水井的数据。”在姜文亚的团队里,除了会使用各种办公软件,每个人都会计算机编程,目前已经形成9大类、27小类的数据分类加工自动化模式。以前花一周时间收集对比的数据,现在十几分钟就能总结上百张小图、构造进行分析,大大缩短了基础工作时间。

  姜文亚身上有一种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推动地质勘探方式升级换代。多年来,姜文亚勤奋工作、勇攀高峰,在实践和学习中不断进步,用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求真务实、勇创一流的科学精神,在大港油田的大地上探求更多的未知领域,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

  新闻链接:

  为鼓励青年人扎根基层,在野外一线建功立业,中国地质学会联合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司、科技与国际合作司、人事司共同发起并设立“中国地质学会野外青年地质贡献奖——金罗盘奖”。该奖项与中国地质学会之前设立的“中国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银锤奖”“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互为补充,完善不同岗位上优秀科技工作者的奖励体系,为推动地质事业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金罗盘奖”从2014年开始评选,每两年评选一次,每届评选100人。候选人为在艰苦的野外工作条件下,取得高水平的野外地质成果,在理论探索和找矿实践中取得优异成绩,为地质工作做出较大贡献的青年地质工作者。

80后(通讯).jpg


图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