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沙漠里的“数字使者”》

    2017年盛夏,有一群“使者”漂洋过海走进尼日尔,将一颗“数字”的“种子”埋进撒哈拉沙漠。通过精心呵护和培育,仅仅一个月的时间,这颗种子便“生根发芽”了。

  在这次“使者”之行中,采油二厂技术人员王猛负责油井数字化先导试验项目中工艺流程改造工作,见证并记录了“种子”从埋下到发芽的全过程。

“奇迹”因不舍而绽放

  油井数字化先导试验项目,是对仪器仪表的耐高温对比、电泵伴侣接入、油水井远程计量、A11作业区采集与监控子系统部署等4个方面进行现场试验,将大港油田“大型井场少人值守、小型井场无人值守”的管理模式引入尼日尔项目建设,让“低成本、高效益、更安全”的管理模式走出国门。

  通过询问得知,前期通过AGADI油田试验井井口设计资料和大港油田350型电泵井标准井口工艺流程的对比,尼日尔电泵井井口工艺流程并不满足先导试验需要,因此要对原有井口工艺流程进行调整。为此,王猛开启了“寻线之旅”。每天上班处理完日常工作后,他便穿梭于井场的田间地头,寻找相应的流程,几乎把整个采油二厂所有的电泵井场都转了一遍。一天,在开往二厂的班车上,发现路旁有两口电泵井“流程看上去很相似”。他赶紧让师傅停车奔向井场。

  “终于找到了,就是它!”他别提多高兴了。找到流程后,王猛立刻着手绘制工艺流程图,并结合沙漠的特点,与相关技术人员一起编制工艺流程调整方案。他说:“在先导试验项目中,每个环节中都会占用大量的人力物力,我们要确保负责的环节万无一失。”

“在外面,我代表的就是大港油田”

尼日尔的环境十分恶劣,白天气温基本在50摄氏度左右,地面温度甚至高达70摄氏度。除了高温,毒蛇、毒蝎的攻击,还有疟疾的感染,沙漠里随处都是潜在的致命威胁。

  然而,王猛害怕的并不是这些。“我怕设备出故障,怕试验项目出差错,怕数字化油田在尼日尔建不起来……”项目的重要性让王猛在工作中丝毫不敢放松。他说,“在外面,我代表的就是大港油田,要是干不好,没脸面回去。”白天,王猛在生产现场密切关注仪器仪表的动态变化,进行数据采集和差异分析;晚上,回到营地搜集资料、编制二期方案、绘制流程图……为大港油田数字化油田推广考虑长远的规划。

  在尼日尔期间,王猛的母亲因糖尿病并发症需要做白内障手术,他心急如焚,恨不得马上回去陪在母亲身边,可转念一想,即使现在立刻坐上飞机,也赶不上母亲的手术,并且项目正处在重要节点,如果自己现在走了,项目的进程就会受到很大影响。

  寂静的夜晚,他只能默默地祈祷母亲早日康复。这也许是远在异国的儿子最能真切表达对母亲思念的一种方式吧。

思念因距离而美丽

  在去尼日尔之前,还有一段小插曲。

  刚刚结完婚在上海度蜜月的王猛接到单位电话,被告知做好出国的准备。他立刻中断蜜月旅程返回大港。到家的当天晚上,王猛就走进了油田公司组织的海外防恐安全培训班,之后正式成为先导试验项目组的一员。

  尼日尔的夜晚显得那么漫长,营地之外,除了一望无际的沙漠,只剩下那些永不停歇的作业机械,单调的景色更是加深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因为工作繁忙,王猛跟爱人约定,每天用微信语音和家里报平安,每三天和家里通一次电话,每次短暂的通话时间显得异常珍贵。面对爱人的询问,王猛永远只报喜不报忧,短短的回答“挺好的,都放心吧”。

  傍晚闲暇时,王猛望着天空皎洁的月光还会诗兴大发:“大漠孤月星稀天,连沙影单思万千。六四〇一遍非地,我与伊人共赴闲。”这首诗承载了他对妻子的思念,也寄托着对“数字化油田”在撒哈拉沙漠遍地开花结果的美好愿景。

数字使者(通讯).jpg


图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