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民族同胞的脱贫致富
——攀钢32年持续对盐边县扶贫记
10月15日,深秋时节的盐边县格萨拉彝族乡阳光明媚,暖意浓浓。
这一天,攀钢扶贫工作组向定点帮扶的盐边县格萨拉乡茅坪子村、上村村、大坪子村11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送去5.95万元慰问金、价值13万元的节能环保生物质炉;前往上村村实地考察即将开工的道路硬化项目,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
面对满怀感激的村民,攀枝花市盐边县副县长朱林光感慨万千。
这位从事扶贫相关工作20多年的彝族汉子告诉记者: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攀钢对盐边县投入上亿元,经过送钱送物、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持三大阶段的扶贫举措,探索形成了“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的帮扶特色,对贫困地区群众的脱贫致富功不可没。
真情付出,“孵化”出众多“攀钢娃”
在党和国家的关怀、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攀钢,始终对各族同胞怀有浓厚情意,一直把脱贫攻坚作为政治任务、应尽之责、分内之事,将爱心撒向了大西南这片热土。
1986年,攀枝花市先后将所属14个乡的扶贫帮乡任务交给攀钢,其中盐边县占了7个。14个乡中包含5个彝族乡、2个傈僳族乡,以及7个少数民族杂居乡。
盐边县是攀枝花市脱贫攻坚的主战场,省定贫困村占全市贫困村总数的50%。30个少数民族中,彝族人口占少数民族人口的76.9%。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当时,为掌握第一手扶贫资料,攀钢扶贫工作人员克服语言不通、山高路险、交通不便等诸多困难,翻山越岭,走村串户,详细调查贫困户的家庭状况。白天,他们与乡村干部跋山涉水,察看地理环境,商量治山治水方案;夜晚,围着火塘,吃着土豆,与民族兄弟促膝谈心,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从那时起,攀钢坚持对民族地区开展扶贫工作,为村民送去生产、生活必需品;为当地村民修路架桥、建设水电站,让格萨拉彝族乡村民在盐边县北部多个少数民族乡镇中率先用上了电灯,告别了点松明子的历史。
1987年1月14日,让原洼落、岩口彝族乡(现格萨拉彝族乡)不少彝族同胞至今难以忘怀——这一天,攀钢将职工捐赠的34065件衣服、110722双鞋、181顶帽子和公司购买的棉被、锄头、课桌凳、医疗器材、药品等物资装上27辆大卡车,赶在春节前分送到了他们手中。
这一天,格萨拉有一个女孩诞生了,并穿上了父亲从乡上带回的衣服。得知送衣服的人是攀钢职工,家族里的长辈感激地说:“就给孩子取名叫攀钢吧!”
于是,这个孩子就成为山上第一个取名叫“攀钢”的女孩。当然,她还有个学名——胡荣。
后来,为铭记攀钢人的恩情,众多村民纷纷给新生的孩子取名“攀钢”。其中,女孩叫“攀钢嫫”,男孩叫“攀钢惹”。
看到越来越好的格萨拉,如今已是盐边县渔门镇小学教师的胡荣说,她总是教育班上的孩子们多学本领,建设美好家园。
“众多孩子取名‘攀钢’,表达了民族同胞对攀钢朴素的感激之情,是期盼能像攀钢职工一样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 10月13日,盐边县扶贫局副局长朱小兵向记者揭示谜底。
23.8公里的公路,7000余名村民受益
为落实开展对口支援边远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工作,2012年,攀钢对口支援格萨拉彝族乡。
格萨拉彝族乡处于海拔2000至3000多米的高寒山区,自然环境恶劣,经济发展严重依赖种养殖业,主要种植土豆、花椒、核桃等农作物,近年来发展重楼、赤芍、当归等中药材经济作物。
基于格萨拉村民改变交通面貌的强烈愿望,攀钢精准发力,补齐脱贫短板,在做好常规扶贫的同时,从2013年到2015年,投入帮扶资金1000万元,盐边县配套600万元,共同建设了长23.8公里的盐宁路路面硬化工程。
而此时的攀钢,正处于6 年连续亏损的困难时期。
企业再困难,扶贫工作也不能放松!经过多方努力,项目于2013年11月如期动工,并于2015年11月竣工投入使用。
硬化后的盐宁路,成为四川省攀枝花市盐边县到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县的主要通道,惠及了大湾村、坪原村、羊槽子村、洼落村、野麻地村等5个贫困村的7000余名村民,不仅改善了村民出行条件,极大地方便生产生活物资及农产品运输,还打通了盐边县与宁蒗县的交通环线,促进了第三产业发展,为村民脱贫致富打下坚实基础。
“这条路,对我们来说不是一般的帮助!”面对3年带来的巨大变化,同样受益于攀钢的帮扶成长起来的格萨拉乡彝族副乡长沙万全,心情十分激动。
大湾村村党支部副书记沙建海对此也是如数家珍:这以前是条土路,好多地方连摩托车也没法过,到宁蒗县城要走两天的时间,一年最多只能在火把节、彝族年去一下,如今3个多小时就能到达,走亲访友、跑运输好方便;原来全村只有2辆摩托车,现在货车、面包车多达30多辆;过去,农作物、经济作物不敢多种,卖不出去就会坏掉,今年,有的重楼种植户收入高达70万元……
“现在,村里吸毒、偷盗等恶习已杜绝,今年村民的收入还会在去年基础上接近翻番,盐宁路成为了我们的致富路!”
3年攻坚,3个定点帮扶村今年将全部脱困
2016年以来,按照党中央精准扶贫的要求,攀钢承担起了格萨拉彝族乡茅坪子村、上村村和大坪子村定点帮扶的光荣使命。
“3个村自然条件虽然较差,但我们在精准扶贫工作中要走在前面、做出表率,做出攀钢特色!” 面对扶贫攻坚的高难度,攀钢庄严承诺。
为补齐3个村达到“一超五有”脱贫摘帽标准的短板,2016年至2017年,攀钢投入帮扶资金113万元,实施了村公共服务站等民生扶贫项目。
修建人畜饮水工程就是其中一项。面对祖祖辈辈“靠天吃水”,长达3个多月的干旱季节只能“背水烧土豆过日子”的困境,早在1992年,攀钢急民族同胞所急,开山辟路,修蓄水池3口,铺钢管4430米,奋战20天将清澈的泉水送到了乡政府、学校和彝族兄弟家门口,解决了洼洛一村740多人和4000多头牲畜饮用水。
当了解到大坪子村还有部分村民长期饮水难问题时,2016年,攀钢投入32.2万元,在大坪子村河边组援建了饮水工程项目,解决了大坪子村19户村民(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1户)长期饮水难问题。
大坪子村河边社社长李杰告诉记者,饮水问题解决后,村民一方面可以加大高山土猪的养殖,一头猪就能够赚2000元钱;另一方面,改变了过去只能种一季玉米的传统,多种一季作物经济效益可观。
为了让定点帮扶村早日走上致富路,攀钢针对每户特点精准施策,充分发挥党支部和党员的带动作用,实行“一对一、多对一”结对帮扶,持续实施产业扶持、“农超对接”等举措,定点帮扶的“组合拳”不断推出。
在捐赠卫生包、捐赠生物质炉、开展医疗扶贫、实施社道硬化、推进教育帮扶的同时,“以购代捐”成为攀钢今年在精准扶贫领域探索出的又一新路子。
依托旗下吉靓轩超市、职工食堂的渠道优势和攀钢职工家庭的消费潜力,建立稳定的农特产品供应、销售渠道,让定点帮扶点的特色农产品进入攀钢超市和食堂,以此带动贫困乡村群众脱贫致富。仅在今年,攀钢采购盐边县土豆就达96吨,实现了职工与村民的双赢。
在攀钢的帮扶下,大坪子村已在去年整体脱贫摘帽;茅坪子村、上村村也将在今年实现脱贫。下一步,攀钢将按照“脱贫不脱钩”的原则,继续加大资金帮扶力度,力争将帮扶村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有序”的新农村。
中国企业报协会2018年度新闻研讨作品推荐表(为了民族同胞的脱贫致富).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