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承办长江刀鲚栖息地生态修复工程


    本报讯  3000棵竹柳在长江安庆段一块约45亩的滩涂上树起,这是安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晓可博士负责的一项长江生态补偿项目。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重要指示精神,切实有效减缓长江航道建设运行对长江刀鲚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影响,农业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组织实施了第一批生态补偿项目,范围涵盖水域生态修复、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水生生态监测、渔政管理、刀鲚繁育技术研究等内容。“长江刀鲚保护区栖息地生态修复”为其中一项,重点恢复刀鲚等重要鱼类的自然栖息地。
    长江安庆段为长江刀鲚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近年来河道整治、码头建设等工程对濒危鱼类栖息地产生了严重破坏。张晓可博士介绍,“河道整治施工产生的悬浮物以及噪声会干扰鱼类的正常生活、阻碍鱼类洄游,同时也会导致浮游生物、底栖动物及鱼卵鱼苗的损失,抛石及沉排施工还会破坏地质结构,破坏一些鱼类的产卵区域。”
    为了能快速有效恢复栖息地的植被,张晓可通过考察和比较,最终选用对环境适应性较广、耐淹没能力较强、且根系发达的竹柳。“长江安庆段曾有繁茂的柳树林分布,在稳固河岸、净化水质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张晓可介绍,柳树根系在淹没情况下,为获得空气中的氧气,会产生大量的气生根,这些气生根为大量产黏性卵鱼类提供了良好的附着基质,同时还可以有效的吸收水中营养物质。“恢复长江沿岸地带自然的生态环境,能为更多鱼类的栖息繁衍提供场所,未来所受益的不仅仅是刀鲚这个物种,更是整个区域的生态环境。”
    “三五年以后,这片柳树林底下就会长着各种各样的湿地植物,其物种多样性则会提高一倍,景观效果大大提升。”张晓可表示,将来这片柳树林能有效拦截入江的外源污染物,同时柳树产生的大量气生根不仅能吸收一定污染物,还能为大量鱼类的繁殖提供良好的附着基质,鱼类多样性的提高也会促使鸟类的定居和栖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