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学院为濒危物种“续香火”

在农业部和安徽省政府联合开展的长江江豚迁地保护项目中, 安庆师范大学生命
科学学院的专家和渔民们一起将从长江干流捕到的江豚运往安庆西江。
一提到大别山, 人们往往首先联想到的是“革命圣地”。 但事实上,除了著名的革命老区之外, 大别山地区还是我国十分重要的生物资源宝库, 众多珍贵的濒危物种在此栖息繁衍, 这些物种也急需人们的关注与保护。
在距离大别山区不远的安庆师范大学就有这样一群人, 他们有的出入大别山腹地研究保护濒危物种五针松, 有的漂在八百里皖江上做“江豚卫士”,有的研究保护性开发野生中药材, 有的为寻找昆虫踏遍万水千山……他们在拯救濒危物种、维持生态平衡的同时,致力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并在物种保护实践中培育人才。
他们就是安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以下简称“生命学院”)的专家教授们。
在大别山地区的珍贵物种中, 大别山五针松是很有代表性的一个。 这个有“植物大熊猫” 之称的物种早已被我国列为珍稀树种第一批二级保护树种。 目前,该物种仅分布于安徽、湖北两省交界海拔 700 至 1500 米的山中, 野外株数不超过 1000 株,自然条件下野外仅有 5 至9 个分布点,大多在极其偏远的山头。自 2013 年开始, 生命学院院长吴甘霖 便 组 织 科 研 团 队 多 次 出 入 大 别 山 腹地,对这一物种进行长期保护与研究。“山里的条件是十分艰苦的, 山上没有人家,更没有食物,我们只能自带干粮和水。 ”吴甘霖说,即便如此,团队成员依然坚持每周深入大别山。为解决五针松繁育能力弱的问题,该团队还与大别山一家私人林场合作, 建造五针松培育基地,现已培育出 1000 株幼苗。 2014 年,五针松项目以优异成绩通过国家林业局检查,受到评委专家的一致赞扬。
今年 5 月, 在农业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组织的论证会上,与会专家经过讨论,一致同意将长江江豚升级 为 国 家 一 级 保 护 动物。对这一结果,参与论证的教授于道平激动不已。
从 1985 年至今, 为了保护江豚这种濒临灭绝的“水中大熊猫”,于道平在八百里皖江上不知走了多少个来回。 他组织江豚野外考察和救护近百次,解剖死亡江豚 200 多头,脚步踏遍大半个长江流域。 从 2014 年起,他牵头组建起第一支“江豚保护”科研队伍,并推动建立了我国第三个江豚 “希望之地”——安庆西江迁地保护区。
在生命学院, 还有很多像吴甘霖和于道平这样的专家。 在皖西南生态修复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研究上,该院专家们“四面出击”:在昆虫资源方面, 门秋雷研究团队经过四年的系统采集, 从皖西南山区采集了大蚊标本 3000 余头,共发现大蚊 33 种,包括 8 个新种,极大地丰富了皖西南大蚊总科乃至双翅目昆虫的物种多样性;在水生物生态保护方面,张小可、万安两位博士发现了对本土鱼类造成极大威胁的外来物种绿太阳鱼,引起当地政府和渔政部门的重视,对保护皖江流域的水生态系统平衡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多年来, 该学院立足皖西南独特的地理区域位置,开展了一系列基础研究,现已建立了皖西南生物多样性研究与生态保护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水生生物保护与水生态修复安徽省高等学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 个省级研究平台。
除动物资源外, 大别山地区的植物资源也十分丰富。更重要的是,很多植物资源通过人工种植,可以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而这些资源如何保护和开发,自然也是专家们所考虑的问题。比如, 瓜蒌是一种具有很高经济价值的经济类植物, 然而这种植物本身却又极为脆弱。
“虽然瓜蒌在野外有很多,但它是靠根繁殖,很容易染上病毒, 种植过程中容易出现大面积的疫病,造成减产。 ”副院长魏和平介绍说。 正是瓜蒌种植中所面临的问题, 引起了魏和平研究团队的重视。 经过研究,他们通过脱毒繁殖,从芽尖实现脱毒培育,加强瓜蒌的抗毒性,从而提高了产量。 目前, 该团队已经培育植株 1 万多株,在田间完成种植 30 余亩。
白芨也是大别山地区的一种濒危中药材。魏和平研究团队通过人工方式, 将野生的白芨引种驯化,从 2016 年 11 月至今,已在实验室中培育了 20 余万株。 “目前的研究还在田间栽培的中试阶段,中试阶段成功后,我们将通过与当地企业联合,创造出更大的经济价值。 ”他说。
在生物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利用上, 魏和平团队以大别山地区特色生物资源和大宗道地中草药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岳西高山蔬菜普查、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研究与开发为重点,对大别山道地中药材资源普查、优种快繁、规范化栽培等进行研究开发, 为区域经济作物的繁衍与保护提供技术支持。
2013 年,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在苏州落下帷幕。 在比赛中,杨凯等五名学生的参赛作品“长江江豚集中性死亡成因与水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研究”获得了交叉创新二等奖和大赛三等奖。 而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与学院的培养密不可分。
作为高校的教师, 专家学者虽然有着繁重的科研任务, 但他们也不忘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 对他们而言,将对学生的培养和本身的科学研究相结合, 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创新能力是一条很好的育人之路。
黄杰是 2014 届毕业生。 现在, 他已经是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 所 的 一 名 在 读 博 士 生了。 2012 年, 他在于道平的介绍下参加了每六年一次的长江淡水豚考察活动。
在为期 40 多天的时间里,黄杰和科考人员在腊月湿冷的环境中始终吃住在船上。 这一次
经历虽然艰苦, 却对他在水生物的认识和研究上起到了很大作用。 “站在从宜昌到上海的考察船上,往返两千多公里的旅程,可以直接看到江豚面临的生存环境, 感受到人类活动对于一个物种的冲击。 ”如今,黄杰仍然在从事与江豚相关的学习和研究。
与之类似的还有在 2016 年安徽省大学生生物标本制作大赛上夺得一等奖的“龙山蝶语”。这一作品是由门秋雷等多位教师带领 5 位学生历时一年, 通过采集 9 个科 31 属 42 个品种的200 只蝴蝶完成的。 这一年与蝴蝶近距离的接触,对学生是一种特殊的教学体验。 “必须长期坚持,克服一些天气等外在因素困扰,细心地查阅老师推荐的资料。 在做标本和鉴定时,遇到实在弄不明白的问题,老师也会及时点通我们。 这一过程使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了蝴蝶的种类。提升了自身的能力。 ”2015 级学生汪楷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