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品德的形成过程谈如何引导大学生自觉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里的“德”实际上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个体品德的形成要经过“知、情、意、行”四个阶段。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也不会例外,必然会经过这四个阶段。“知、情、意、行”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紧密联系,呈现为由表层向深层不断发展、互相影响的状态,最终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的。
那么,高校如何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
首先,要解决认知问题,认知是践行的基础。认知问题主要通过“两课”教学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来完成。通过“两课”教学要让学生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内涵及其表现形式是什么;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组织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等)使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地受到教育,不断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识。
其次,要解决情感问题,这是践行的关键。“立德树人,入心为要”,情感是人们心理结构的核心部分,人们的任何行为都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一要让学生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历史的选择、时代的选择和人民的选择,可以给国家带来发展、给民族带来振兴、给人民带来幸福,必将引领我国走向光明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二要让学生明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生成长成才必须坚持的原则,是我们民族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体现了我们国家的软实力,我们每个人都应对它充满感情、真正信仰。大学生要解决这个情感的问题,主要通过“课堂讨论、现场教学、榜样示范、节庆活动”等方式来完成。
再次,要解决意志问题,这是践行的保障。增强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志,要特别注重培养个体的独立性、果断性、顽强性和自制力等意志品质。有了独立性,就会有主心骨,不人云亦云,不轻易屈从于外来压力;有了果断性,就会敢担当,在是非、善恶、荣辱面前作出正确选择,当战士而不当绅士;有了顽强性,就会不怕困难和挫折,锲而不舍、善做善成;有了自制力,就会掌握主动权,不被诱惑所困,能够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大学生的道德意志主要通过严格的日常管理、严肃的组织纪律和严明的奖惩制度来培养。
最后,要解决行为问题,践行是认知的归宿。践行是认知、情感、意志的外在表现,一般来说,在“知”、“情”、“意”都具备的情况下,“行”则是水到渠成。“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在于践行。在实践中,要引导学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准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要求学生“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做到“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并且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情感、意志转化为日常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融入学习、生活和工作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