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强则国强——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绽放青春光芒的党史宝典和充溢真理光辉的精神宝藏。 它从 “知青说” “村民说” “各界说”三个部分, 全方位、 全视角还原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 讲述了他如何经受 “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的历练过程。李大钊说: “以青春之我, 创造青春之家庭, 青春之国家, 青春之民族。 ” 读完此书, 我更是感受到了当代青年应该肩负起把激昂青春梦融入伟大中国梦的新时代征程的历史重担, 并且竭尽全力地实现梁启超先生 “美哉我少年中国, 与天不老! 壮哉我中国少年, 与国无疆!” 美好梦想。

一首隽永的青春之诗 赞咏奋斗青春的模样

青春是人生的鲜花, 是年轻生命的闪耀, 是纯真的结晶。 激流般的热情, 幻梦般的憧憬, 决不妥协的坚贞—— —青春充满了魅力, 充满了光辉, 包含着无限的未来。 青春开放的花朵, 将铺就璀璨人生的道路。

古语有云: “非志无以成才。 ”1969 年1 月,年仅15 岁的习近平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与当地百姓“一块吃、 一块住、 一块干、 一块苦” , 当了整整七年农民。 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 无论是 “黑帮子弟” 的政治污蔑, 还是吃不饱穿不暖的现实困境, 或是生理上的种种不适应, 他都没有像个懦夫一般软弱消沉, 而是像个斗士一般, 用田间地头的一锄一犁和掏心窝子的一言一行, 与生命的困苦奋力搏击。

勇于奋斗是人获得成长力量的源泉。青年习近平克服了 “跳蚤关” “饮食关” “劳动关” “思想关” , 逐渐成长为梁家河的 “好后生” 。总书记后来回忆: “15 岁来到黄土地时, 我迷惘、 彷徨; 22 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 充满自信。 ”他将青春燃烧在了革命圣地广袤的黄土地上。

一曲雄壮的爱国之歌 歌颂服务群众的情怀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中华崛起的根—— —群众!

七年陕北生活, 青年习近平把自己与黄土地融为一体。 他从黄土地上汲取改变的力量, 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他用双脚丈量黄土高原的宽广与厚度,以民为心, 为群众办实事。 当前, 国家各项改革措施正处于深走实落的关键阶段, 面临撤并降改、 调整分流。所以, 我们要立起报国志, “让青春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青春是美好的, 也是短暂的。青年学生只有把青春植根在祖国大地,打好知识根基, 积极创新, 树立正确人生观、 提升综合素质, 才能将国家建设成一个屹立不倒的堡垒。 为了祖国的繁荣, 民族的兴旺, 我们要跟随青年习近平足迹, 用激情点燃希望之火, 用汗水灌溉成功之花, 时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腾飞而努力奋斗。

一幅遒劲的生活之画 诠释积极进取的态度

能力素质是经过不断学习思考积淀形成的。 “鸟欲高飞先振翅, 人求上进先读书” , 读书是一种驰骋, 在风云变换、 改朝换代的轮回中; 读书是一种恣意, 在八百里秦川厚土与贯穿千年的历史情节中。

虽然七年的知青生活在摧残着习近平的肉体,但读书却使他的意志愈发强大。习近平在梁家河 “有个针缝的时间都读书” , 他渴求知识,崇学尚读, 留下了许多好读书善读书的佳话轶事, 如煤油灯下熏面看书, 走三十多里山路借书。 从书中学习方法, 在生活中实践思考。 积极进取, 永不言弃, 这才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该有的状态。 当代青年大学生也该摒弃懒惰、怯弱的陋习, 积极向总书记学习, 勤奋好学, 不畏艰难, 将自己培养成一个有思想、有道德、 有文化、 有纪律的爱国青年, 时刻为建设伟大祖国而努力着。

读完此书, 我的身体中涌动着致力于为国奉献的热血。青年时期是最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时期。我们要努力培养自己的创造力, 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 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 在不断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勇于创造、 善于创造、不断创造。奉献是崇高的精神境界, 是美好的人生追求, 也是成就事业的前提。我们要自觉把命运同祖国和人民的命运紧紧相连, 自觉服务祖国、 无私奉献社会、 艰苦奋斗、 不甘落后, 在火热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无悔的青春、 永恒的青春。

(新媒体中心记者团 储梦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