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无声,心系安大
李世雄奖教金设立十周年系列报道
李世雄和他的年代故事
“我和李世雄、程慧霞等老师都是1958年来安大的,我们数学系同一届从复旦一来就是十五个人。”叶雅梅回忆道。1958年时,安徽大学还叫合肥大学。那时候的合肥比较贫穷,只有长江路和淮河路,学校也只有一栋教学大楼和宿舍楼,几乎是一片黄土。“我们从生活条件相对好的上海来到这里,生活条件上自然有天壤之别,但我们没有一个叫苦的,因为我们一直有一个信念——一定要把安大建设好。当年,安大还曾经组织过一次大辩论:后来是不是能居上?”叶雅梅回忆道。
叶雅梅和李世雄的邻居、也是他们多年同事的程慧霞回忆道:“他们真是一对模范夫妻。”在程慧霞看来,李世雄成绩的一半归功于叶雅梅。“因为李世雄身体很差,吃东西一次不能吃特别多,每天要叶雅梅来给他分餐。除了生活上的照顾,在工作上,叶雅梅也是他的得力助手。李世雄当时研究出一个理论,需要大量的计算编程算出来,叶雅梅帮了很大的忙。”
师生情谊,难忘今生
“李世雄不遗余力地教自己的学生。”叶雅梅特别提到周嘉瑜的经历。周嘉瑜1973年入校,上海学生,由于当年是工农兵学员,学的内容很少,底子比较差。李老师让他从最基本的数学学起。周嘉瑜每次做完课后题寄过来,李老师改好后再寄回去。在一来一回中,周嘉瑜完完整整地把《数学分析》学习得很透彻。后来在全国气象界的数学考试中,周嘉瑜拿了第一名。
叶雅梅还提到了焦丹,她虽然是电子工程系的学生,但她研究生毕业论文却是李老师指导的。“那时候焦丹与我通电话,听到李老师去世的消息时便开始痛哭,”叶雅梅回忆道,“另一位电子工程学院的研究生赵瑾边哭边对我说:‘我依靠的一棵大树倒下了’。”
后来李世雄的学生们发起成立奖教金,以这样一种方式来纪念李世雄老师,让他的精神在安大传承。“当时他们有两个选择:奖教金和奖学金。他们最后选择了奖教金。因为办好安大一定要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师生之情经过年复一年的时光洗礼,以李世雄奖教金的形式,深深扎根在了安大这片土地上。
我想尽力记住每一个付出的人
叶雅梅对基金会感情深厚,她反复跟我们说:“奖教金的成立很不容易,要感激每个人的付出。特别是我现在年纪大了,好多事记不清了,我更要把每个人都记住。”说着,她掏出一本有了年月的小本子,上面记满了为奖教金付出心血的老师和同学的名字。
翻看着小本子,叶雅梅慢慢回忆起基金会的成立过程:“首先,我们要选一名在学校德高望重、对李世雄比较了解、也乐于做这个事情的理事长,所以我们考虑韦穗校长。韦校长退休后科研任务依然很紧,她还不辞辛劳担任理事长,真的让我很感动。”
关于理事会成员的人选,一方面要对李世雄有所了解,选择了李世雄夫妇的老同学:程慧霞和刘永生。另一方面是对李世雄感情深厚的人,比如林泽明。“学校还有很多老师热情关心基金会的事情,黄德宽、林泽民、马仁杰、周飞、张巍……”叶老师认真地念着小本子的名字,如数家珍。
叶雅梅再次特别提起周嘉瑜,说他在基金会的成立过程中起了很多指导作用。“周嘉瑜每次只要回国,就一定会来合肥参加理事会。即使不来参加会议,也一定会以电子邮件的形式报送材料。”除了他,还有焦丹和王文玉,他们三位在海外的理事都是李世雄老师的学生,在基金会的发展壮大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2013年9月10日,在第29个教师节之际,由党委宣传部牵头,学校档案馆、数学科学学院、李世雄奖教金理事会共同参与建设的李世雄教授事迹陈列展正式开展,此后便一直作为安徽大学师德师风教育基地。“这个陈列展是黄德宽书记提议建立、学校资助的,他希望将李世雄事迹陈列展办成学校的师德师风教育基地。建设的那年夏天很热,也没有空调等设备,马仁杰馆长亲自和工人一起干,花了很大力气。”
基金会的资金来源,一般都是个人捐助。叶雅梅提出,其中一笔来自澳大利亚的捐款很特殊。安大原化学系的一对教师夫妇,在网上了解李世雄事迹后,主动请人代他们捐助一万块钱。“虽然他们身在海外,仍心系安大。”
我们热爱安大,希望看到更好的安大
对于学校未来的发展,叶雅梅反复强调,最重要的是争取人才、培养人才。“基金会最大的意义就是嘉奖了一批好老师,是名至实归的。我们选出来的这些老师,有的事迹很感人的:裘灵光老师身患癌症,依然坚持在教学科研岗位上;王学军老师,坚持在电脑上给学生答疑,有时半夜还回复学生问题;包括沈玉华老师、高清维老师等等,他们不仅科研做的好,对学生也是极其认真负责的。”
今年是建校九十周年,也是叶雅梅和程慧霞这一批老教授来安大六十周年。“希望学校越来越好!希望我们可以早日争取到国内一流的大学!但这还需要我们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干。” 叶雅梅表示。
“我们热爱安大、心系安大的发展,我们希望看到一个更加美好的安大。”程慧霞动情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