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省:新使命 新思维 新路径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以“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为纲领,对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确立了美好愿景和行动指南。安徽作为文化资源大省,如何在新时代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用文化积淀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凝聚最广泛的共识、树立最独特的精神标示,为五大发展美好安徽提供思想引领、精神动力和人才支撑是我们必须要直面的课题。
马克思认为社会是人与人之间交互作用的产物,其实文化也是人与人之间交互作用的产物。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人际之间交互频繁,文化的功能尤其显得重要。文化学者费孝通称:“由于文化的巨大隔阂而引起的矛盾,会威胁人们的共同生存。”习近平主席称传统文化是“国魂”,是“一切观念的总和。”可见文化在凝聚共同价值观,协调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关系中起到一种非常重要的作用。文化强省的历史内涵安徽襟江带淮,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文化的重镇。淮河以北阡陌纵横、沃野千里;江淮之间丘陵绵亘、水系众多;长江以南山清水秀、重峦叠嶂,文化在不同的地域内生成、演化和发展,并由此形成了淮河文化圈、皖江文化圈和徽州文化圈,这些文化圈在安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都曾经并且正在发挥着重要作用。安徽地域文化是几千年来安徽人民创造的精神财富总和,是每一个个体的身份认同和情感寄托,是安徽文化自信的底色,更是安徽从文化大省迈向文化强省的底气。
在现实基础方面,安徽省早在1997年就提出了“打好徽字牌,唱响黄梅戏,建设文化强省”的文化发展战略,并制定了《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第十次党代会又做出“建设创新型文化强省”的重大决策,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发展文化产业、繁荣艺术创作、树立文化品牌等方面都做出了探索。统筹构建了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的五级服务体系,被文化部列为全国2个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试点省之一。9个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和示范项目通过验收,12个省级示范区启动建设;淮北、宿州大运河遗址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总数居全国第4;2017年省属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40亿元,利润总额20亿元,资产总额达614亿元,较2012年底分别增长3.2倍、1.6倍、2.7倍;先后推出《杨善洲》《大黄山》《小乔初嫁》等一大批优秀作品。11部作品在第13、14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评比中获奖。其中《邓小平登黄山》被中央确定为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三大影视项目之一;打造“中外记者看安徽”“五大发展行动看安徽”等品牌宣传活动,展示了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的崭新形象,建设文化强省其势已成、其时已至。文化强省的现实意义1、文化强省是新时代赋予文化的新使命。十九大报告重大的理论创新之一,在于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崭新论断。“新时代”不是简单的时间划线,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意蕴和坚实的实践逻辑。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又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这句话,既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也突出强调了建设文化强省、推动文化发展进步的责任与使命。新时代要求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创造与新时代同步的文化业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
2、文化强省是建设五大发展美好安徽的内在要求。2016年10月,中国共产党安徽省第十次党代会描绘了五大发展美好安徽的“新蓝图”:新常态下发展由追求速度向质量和效益转变,更加重视协调和可持续,重视人们的“获得感”,实施共享发展行动,加快建成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美好家园。“获得感”与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一脉相承的,要求我们在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论语》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只能属于“器”的层面,而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属于“道”的层面。文化使命即文化责任与担当,是主动作为并力求实现的文化愿景和文化目标。新时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要求我们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高度文化自觉的基础上更加坚定文化自信;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基础上创造良好的文化生态。高校是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理应做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倡导者、实践者和引领者,自觉承载起安徽文化强省建设的担当。文化强省的实践路径建设文化强省,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以满足人民丰富多样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走安徽特色的文化发展之路。
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树立区域性文化品牌标杆,让文化更有厚度。
2012年,安徽省出台了《文化强省建设实施纲要》,围绕加快推进“八个强”建设,加快建立区域性文化品牌,逐渐走出一条独具徽风皖韵、体现时代特征的文化强省之路。其中,话剧《徽商传奇》、黄梅戏《小乔初嫁》双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泗州戏《绿皮火车》参加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潜山县黄梅戏剧团演出的《榴花不开盼哥回》在全国基层院团戏曲汇演中备受好评。大禹文化产业园,合肥、芜湖国家级动漫、数字出版基地,阜阳柳编等手工艺品远销欧美……一个个精品项目和品牌园区,有效提升了文化产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也增强了安徽人的文化自信。
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筑牢共同思想基础,让文化更有温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自强、拼搏、进取、团结、开放、奉献的黄山松精神;爱国自立、吃苦耐劳、诚信致远、勇于致胜的徽商精神;敢为天下先的小岗精神;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一心、勇当前锋的大别山革命精神,都是安徽人民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经过历史积累和长期孕育积累起来的文化内核和精神追求,全面深刻的揭示了安徽的人文特征、地域特色和时代特点,是中华民族精神在安徽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时代被赋予的新内涵。
近年来,安徽通过打造好人名片,举办“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进校园”、“心动安徽?最美人物”等一系列品牌文化活动,深化拓展核心价值主题实践活动,用核心价值观引领思潮、凝聚共识、不断巩固共同的思想根基。2018年5月31日,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走进安徽大学,师生们通过现场收看和网络直播收看的方式,感受“最美人物”和“平凡英雄”的高尚精神。
加快科技运用,创新文化表现形式,让文化更有热度。
面对新媒体、新技术的运用,要以创新为手段,运用“互联网+”的思维,推进“文化+”发展战略,把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与新技术、新媒介相结合,推出更多跨界融合文化产品,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实现文化的新生。像近年来比较火的故宫VR数字博物馆,数字版的《清明上河图》,帮助受众知晓画作的细节以及背后的故事;交互数字产品《祭孔大典》,让文化遗产生动化;《孔子学堂岁时记》,让用户自己参与到节气创作中,让产品在具有传统基因的同时也焕发了现代生命力。
在2018年安徽省级文化强省建设专项资金项目中,3D电视动画片《大禹治水》,把蚌埠当地“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传奇故事用3D技术进行还原演绎;徽州中国传统村落文化大数据库示范点项目,用大数据的形式对徽州文化进行梳理等等,都是探索先进数字技术在地域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方面的应用实例。
尤其是进入信息化时代后,移动网络迅速崛起,开拓出一片特色鲜明的新兴舆论场,新媒体的开放性、互动性、超文本性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新媒介是新环境,新的媒介技术应用会形成新的媒介环境,受众对媒介的高度依赖使得环境建构成为可能,手机党、微信控、微博控……(中国手机用户日均解锁122次,每天接触手机超过6小时的用户高达12.4%。有研究显示,一百年前,我们的注意力持续平均时间在20分钟,而现在我们持续的注意力时间已经下降到了9秒———和一只金鱼的注意力持续时间相当。)新媒体正以其大信息量、强个性化、高互动性重构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情感世界和意识形态,创造出跟现实社会相对应的“拟态社会”,而技术在其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因此要把握新媒体时代文化传播的环境,创新文化表达方式,整合文化表达渠道、强化文化发声能力,用新媒体助力文化强省建设!(陈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