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和生” 乔木为贵
———专访汤用彤学术奖获得者钱耕森教授



  本报讯(新闻中心张景宋怡然)“公乃故国乔木,士林贤人,贯通三教,互阐宗风。以大道和生之学,嘉惠学林,贡献社会,足以告慰先贤。”2017年度“汤用彤学术奖”的颁奖辞这样写道。木材很多,乔木为贵。而获此殊荣的正是我校哲学系资深教授钱耕森。择一业,做一事1951年,钱耕森从巢县中学(现名巢湖市一中)毕业。考大学就要选择专业。在中学时所受教育使他的学习兴趣非常广泛,从自然科学的数学、物理、化学,到社会科学的语文、历史、地理,他都很爱好。只是听说哲学系什么都学,范畴极广,能让自己继续保持广泛的兴趣,他就选择了哲学专业。“实际上当初对哲学并不了解,只是本着自己学习兴趣广出发的。”钱耕森说到与哲学的“初次相遇”,是这样描述的。
  钱耕森对哲学越学越有兴趣。择一事,终一生。从青年时期时选择哲学,再到后来在安徽大学哲学系担任教授,以及期间沉心研究得出“大道和生学”的理论体系,可以说钱耕森教授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哲学。如今的他经过时间的陶冶,对哲学的认识已不单单停留在兴趣层面,而是有了更深的体悟:哲学是关于宇宙、社会、人生的本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他说,哲学看上去不像其他学科那样有具体的用处,就这点而言,这是一门“无用”之学。“但是这个‘无用’之学有‘大用’。它能帮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甚至是事业观、健康观和幸福观等。”也正因为哲学带给他的影响和力量,促使他一生追求并沉浸在哲学的世界,使他做到了“贯通三教,互阐宗风”,“嘉惠学林,贡献社会”。
  “大道和生学”是从哪儿来的?从“自学”来的。
  1951———1958年的八年中,总能看见钱耕森的身影在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的偌大的图书馆里伏案苦读。他的老师们都是当时赫赫有名的大哲学家,像汤用彤、金岳霖、冯友兰,张岱年,贺麟、郑昕、汪子嵩和张世英等。司马迁的“好学、深思,心知其意”的名言和学校里所颂扬的“做学问要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传统,对他的影响非常大。他潜心学业,秉持“自学”二字,努力看书学习。契一机,成一事“大道和生学”的思路就是钱耕森在大学读书时萌发的。自学过程中,“史伯”这个名字引起了钱耕森的注意。
  早在100年前,胡适与冯友兰两位大哲学家就讨论过中国哲学史第一人的问题。1917年,胡适提出老子是第一人;1927年,冯友兰提出孔子是第一人。他们都认为,春秋末期的老子与孔子是中国哲学的开端,而在此之前只有哲学思想,并没有哲学体系,因此不存在哲学家。既然两位哲学大家都提出了这样的观点,研究老孔二人之前哲学史的后人便寥寥无几,史伯哲学也就成了绝学。
  然而,钱耕森却并不赞同胡适与冯友兰两位大哲学家这种“一刀切”的看法。他学到过史伯,知道史伯在古代著名的“和同之辨”的大辩论中所提出过的“夫和生实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也;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国语.郑语》),这样就把“和”提到了本体论和生成论的高度。“我看到时,觉得史伯对形而上学的根本问题讲得很有道理又很系统,是一套完整的哲学,所以印象很深,认为史伯是一位哲学家。”于是,他本着恩师冯友兰先生所提倡的做学问要具有从“照着讲”到“接着讲”的精神,勇敢地提出了两个崭新的论断———“史伯是一位哲学家”和“史伯是中国哲学史上的第一位哲学家”。此举的创新在于既明确肯定“史伯是一位哲学家”,又明确将中国哲学从春秋末期公元前孔子出生的551年提前到了西周末年史伯于公元前774-771年间提出“和生”说的将近300年。钱耕森又将它与西方哲学史进行比较。“史伯比世界公认的西方哲学第一人泰利斯(Thales,鼎盛年(即创作高峰的年代)约在公元前585/584年)早了将近200年。”于是,很自然又派生出一个全新的观点:“史伯也是西方哲学史上的第一人。”总之,钱耕森以上三点是非常重要的三个贡献。他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了自己的“大道和生学”,做出了第四个贡献。
  但当时的他由于只能讲斗争哲学而一直没有契机讲出他的和谐哲学,直到改革开放后开始讲“和为贵”时方才可以开始讲他的“大道和生学”。
  1994年10月5日这一天,“孔子诞辰2545周年纪念与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钱耕森带着自己的文章前去参加。在会上,钱耕森听到全国政协原主席李瑞环讲到了“和为贵”。这是他第一次听到中央领导人提出“和”的思想。钱耕森心中激动不已:“好极了!国家提倡的不正与我带来的《和为贵》新论———‘和生学’不谋而合吗?”于是,钱耕森第一次在公共场合将自己的“大道和生学”新思想拿出来演讲,得到了与会代表广泛的关注与充分的肯定。
  从此,“大道和生学”愈来愈受到了广泛关注。1996年,《孔孟月刊》(台湾)(第三十四卷,第五期)发表了《“和为贵”新论》一文———“和生学”。这是“大道和生学”第一次以书面文字形式与大家正式见面。沉一世,终一事“大道和生学”的影响到什么程度?诸多有影响力的杂志报刊都刊登过有关“和生学”的内容。说到兴起时,钱教授突然起身翻找,拿出了一摞资料:《人民日报》的“大家手笔”栏目,《光明日报》“理论”版大半版的篇幅,《衡水学院》学报、《江苏师范大学学报》、《江汉论坛》、《社会科学动态》(湖北)、《孔学堂》(贵阳)、《狮城道报》(新加坡)、《弘道》(香港)等杂志……甚至有的杂志将“大道和生学”单独开辟为专栏进行研究。
  从二十多年前的1994年最初提出《“和为贵”新论》,到后来发展为“大道和生学”的新体系,这些铭记着他的思想,标志着他学术探索脚印的记录,不会因年代久远而被人遗忘,反而更因时间沉淀而更加浓醇。
  功夫不负有心人,钱耕森荣获2017年度“汤用彤学术奖”。以季羡林为首的一批学者在1994年创设了这项奖项,它的子项目“学术奖”被誉为“当前国学教育与学术研究领域的最高奖项”。“汤用彤学术奖”宁缺毋滥,自设24年来,全国仅有11人荣获,而钱耕森即是其中一员。“国学奖有很多,但唯独这个奖项上了国学春晚。”可见其分量之重。2018年1月21日,在“家国迎新文艺晚会”开幕式的录制现场,对安徽大学哲学系资深教授钱耕森获颁2017年度“汤用彤学术奖”进行了录制,于2018年2月16月即戊戌年大年初一晚CETV中央教育台一套播出,以表彰他在国学教育与研究工作上做出的突出贡献。
  取得如此傲人的成果、获得了学术界含金量极高的奖项以后,教授并没有因此停下学术探索的脚步,反而更注重思想的进一步沉淀,从而使这些理论可以进一步指引社会,为我国和平崛起,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世界和为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
  为了让“大道和生学”得到更广的传播,钱耕森不辞辛苦,在港、澳、台地区、美国、加拿大、意大利、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亚和马来西亚等地都进行了宣讲。“我想在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上把我的观点再介绍一下。”该会将在今年(2018年)8月于北京召开。“不光是在安大,也不光是在大陆,我要让“大道和生学”走出去,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采访的最后,钱耕森教授给莘莘学子在学习上提出了这样两个建议:一是兴趣,二是独立。一方面要根据社会需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培养兴趣,学好专业,服务于社会。另一方面,要虚心听取父母、老师和朋友所提出的积极的、正确的、正能量的意见,“从长远来说,在听话的同时,也要精神独立,思想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