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深刻阐明了这一指导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最重要的就是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这一思想武装头脑、纯粹心灵,在各项工作中全面准确贯彻落实,使之成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从理论维度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历史演进规律和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明确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一个历史性重要论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航程提供了精准航标、正确航向,使中国共产党对时代的认识达到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理论创新也必然进入新时代。这就要求我们发扬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扣“党和人民”
这两个最大实践主体,深刻揭示抽象矛盾,直面矛盾表象,对主要矛盾的内涵、性质、成因准确把握,实现了对治国理政规律的深刻揭示,对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精准判断,构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问题导向”的认识方法、思想方法、工作方法,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念和矛盾学说认识的新境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彰显出新时代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蓬勃生机。在这一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有力地回应了“历史终结论”“西方中心论”
等多重论调,证明了社会主义是人类文明的必然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突破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低潮的困境,证明科学社会主义具有不同模式和强大的生命力。
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表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原有基础上实现历史性的突破。
从历史视域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十九大报告开篇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对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对历史使命的自觉认识,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宏大的历史视野、清醒的历史认知,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造性运用。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历史发展的制高点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厚重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5000多年、170多年、60多年、30多年———这几大时间节点,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形成的深厚文化基因和历史文化踪迹,彰显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的历史演进规律。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30多年来,我国实现了由解决温饱到总体上达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经济规模居全球第二,经济进入全面增速换挡、动力转换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任务更加紧迫。国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世界经济、政治、社会等领域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各国之间抢占经济制高点、谋求国际话语权的激烈竞争。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着对中华文明传统的认同、坚持和弘扬。中国有着绵延深厚的文明传统,有着丰富灿烂的博大精深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从传统文化中提取民族复兴的“精神之钙”,“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民众心里落地生根。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文明滋养,汲取“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的文明基因,增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厚重文明底蕴。
从价值导向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源于“四个伟大”实践。“四个伟大”实践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长点和聚焦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又是指导“四个伟大”实践的行动指南,是鲜活的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分析和把握迅速变化的时代和多元纷繁的实际,坚持问题为导向,着力聚焦和解决当代中国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奋力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聚焦远大目标、突出主题主线,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懈探索和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不懈追求有机地统一起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优化治国理政、推进中国发展一以贯之的价值目标。
当今的民族历史已转变为世界历史,开放的中国必须走向世界。基于世界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就当代人类文明发展趋势和我们如何对待世界各国文明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精辟观点。当今中国正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但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着力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习近平总书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对世界格局和发展大势作出深入观察和科学思考,站在历史与现实相交汇的时代制高点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念和主张,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鲜明的时代品格。
顺应时代要求、解决实践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逻辑起点。着眼新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八个明确”回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从理论层面系统回答了“是什么”的问题。从政治、经济、法治、科技、文化、民生、国防和军队、党的建设等方面,用“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指明了新时代怎么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法路径。
从伟大情怀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条红线。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需要深刻领悟和认真践行其中的伟大情怀。
“但愿苍生俱温饱,不辞劳苦入山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时刻关注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体现了念兹在兹的为民情怀。这一思想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为人民代言、为人民立言,充分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体现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担当,体现了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
1969年至1975年这7年间,青年的习近平与村民同吃同住,体会着人民的疾苦,磨砺着自身的品质。22岁离开黄土地时,他已经有了坚定的人生目标———“要为人民做实事”。在福州,习近平大力倡导开展“四个万家”活动,即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忧、办万家事,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到群众中去,与群众交朋友,为群众送温暖、办实事,努力做到廉政、勤政。这些早年的实践和情感,沉淀为牢固的品质。习近平总书记尤其牵挂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群众的冷暖,“他们的生活存在困难,我感到很揪心”。这种伟大情怀和我们党自始至终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理念紧密结合。
无论在地方还是到中央,他都反复强调“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观点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显著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围绕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要不断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扩大人民群众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广泛参加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他强调,坚持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始终不脱离、不动摇这个立场,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种伟大的人民情怀和党的意志必将鼓舞着全国各族人民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