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21班的七个小故事
2018年11月,我校78级校友相识郑航40年重返母校。来自78级二系计划专业1班(简称7821班)的邵念强、张伟两位校友分享了《7821班的七个小故事》,一起听听他们的讲述。
一 “我是来学开飞机的”
叶家红是四川人。刚报到时,全班男生都住在腾出来的教室里,即所谓的八号公馆。一天,叶家红斜挎着一个黄书包兴冲冲走进了宿舍,大家诧异,问他为什么不带行李。叶家红一脸的懵懂,“我们不是军工院校吗,参军不是要发军装和被服的吗?我是来学开飞机的,啷个(四川方言,表示“怎么”)还要自己带被窝?”大家哄然大笑。
后来,叶家红发电报让家里人赶紧寄行李过来。自己在学校招待所对付了几天。
二 “我的助学金呢?”
进校后,各班组织了临时班委会。班委会的工作之一就是和系里的老师一起根据每位学生的家庭情况评助学金。当时的助学金分三等。从武汉来的车海丽是四名班委之一,她发现张卓和张伟曾经在教室里拆装手表,心里想,这么贵重的东西都随便拆着玩,家里条件肯定好,就把这个情况在评审会上反映了。当张卓听说没有评上助学金时,急了,忙去申诉,“我家就这一块旧手表,因为我考上大学,父亲怕我上课迟到,给了我。这表时不时地停摆,我还得学着自己修……”后来,学校给他补了个二等助学金。
直到今天,张卓提起这事儿,还跟车海丽急,“我本来可以评一等的,你得赔我的助学金。”车海丽,“赔赔赔,我不是连我自己赔给你了吗?”
车海丽用了一生来还张卓的这个“债”。
三 黄本蓝本
刚恢复高考的时候什么都缺,教材更是如此,很多教材都是油印的。工业经济一门课,有四大本黄皮书,五大本蓝皮书。期末考试时,大家望着厚厚的一摞蓝黄本心里发怵,忙跟任课的蔡老师打听,考蓝本还是黄本。蔡老师不慌不忙,咕咚咕咚喝一大口茶水,用很浓的湖南口音说“啊呀,这个问题很伤脑筋,蓝本里是标准,黄本里都是重点”。
大家无话,转身拿着小马扎,捧着一摞书,坐到院里树下,背书去了。
四 地震了!
21班男生宿舍在二楼的楼梯口附近。那时刚闹完唐山地震,大家还心有余悸。有天晚上,张伟他们寝室有人把高度近视的王冠忠的眼镜藏起来了,这老兄半夜三更要起夜,不留神把床下的脸盆踩翻了,“咣当”一声,大家从梦中惊醒,有人喊了一声“地震了”,说时迟那时快,叶家红蒙着被子从上铺滚了下来,落在椅子上。廖礼富一步从窗户穿出去,踏上单元门的雨搭就要往下跳,幸亏被张伟紧紧地拽住,才没出大事。
五 光头班
男生多,为了解决理发问题,班里弄了一套理发工具,杨学斌和杨惠利是业余理发师。有一次他们给叶家红理发时剃坏了,怎么看都不得劲,大家就动员他干脆剃光算了,为了安慰他,杨学斌、杨惠利、王志良、大兵等也剃了光头。为了表示齐心,班里其他男生也都情愿或不情愿地剃了光头。有些同学不得已剃光头,是因为晚上睡觉时还好好的,早上起来发现前额的头发没了。只有十分爱惜自己一头秀发的张伟硬是不肯,见说服不成,偷剃也不成,张卓、叶家红、江泓一拥而上,按胳膊的按胳膊,压头的压头,还是给他剃光了。为此,张卓的手还留下了一块小疤。
没过几天,学校组织去开封游览。21班拍合影时,一排齐整整光头男生,让78级其他班同学大跌眼镜。
六 鸡蛋羹和热干面
在短缺经济时期,吃饭一直是个大问题。恢复高考后第一批踏入大学校门的我们,对此当然印象深刻。上午第四节课是最难熬的,下课铃一响,所有人恨不能生双翅飞向食堂。关于吃的故事很多,这里讲两个小花絮。
从武汉来的车海丽,刚入学时在教工食堂吃的第一餐,看到饭桌上盛了一碗黄澄澄的东西,心里不禁暗喜,谁说河南的生活条件比武汉差,还有鸡蛋羹吃啊,而且看起来比武汉的鸡蛋还要黄一些呢……鸡蛋羹的笑话没过多久,有一天学生食堂供应饸饹面(一种用高粱米等几种杂粮磨碎后压制成的面食),伴着蔬菜吃。车海丽一看,心中自然欢喜,看来提的意见有效果了,今天还有武汉热干面吃呢……
七 担担面大餐
毕业实习开始了,有一拨同学分到成都420厂实习。早就听四川的同学说成都小吃如何如何好,入厂报到后的第一个星期天,四五个男生就约着去春熙路一家老店吃担担面。
到店后,每人先要了两碗。等面端上来一看,有点傻眼,面是挺好看的,白生生,油晃晃的肉哨子,一抹绿色的葱花,香气扑鼻……可就是碗出乎意料的小,几乎是一口一碗。
面一入口,果然名不虚传,既特别,又好吃。每人就再来两碗,不够,又添两碗……一群外地来的年轻人,硬是把旁边桌子的成都当地人给看傻了,桌子上摞了40多只空碗,最多的一个人吃了10碗,还意犹未尽……摸摸口袋钱不多了,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
十几年后,有些同学陆陆续续的又多次去过成都,专门去吃担担面,却怎么也吃不出当年的那个味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