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当风的清凉拂过万物,点点滴滴的记忆都辗转于时间的花瓣里,随风潜入夜,飘在半空,化作一缕缕清香,让人为之振奋。做人就该如桂花,不需浅碧淡红,自是花中第一香。有些人,举手投足间自带着独特的魅力。有花自有香,不必大风扬,陈婉颖老师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说起陈婉颖老师,警察管理系14级优秀毕业生张璐说:“我依然记得她身怀六甲之时,顶着倾盆大雨坚守在岗位为我们讲授英语。”大雨瓢泼,挡不住她前进的步伐,银杏林的叶子被打得七零八落,在地上铺满了一地金黄,却自成一番韵味。“良师益友,温雅贤淑。”这是“最美大学生”张永升对陈婉颖的赞美。
学校英语教师少,教研室课业任务重,作为青年教师,陈婉颖主动请缨,承担起更多工作。她以“四有好老师”为标准,发扬共产党员的优秀作风,服从指挥,团结同事,爱护学生,积极钻研,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始终秉持一颗“责任心、进取心”。
大学生一定要睁开眼睛
2015年底,她初至河南警察学院。她发现,公安院校的学生在上完大学英语四个学期的课程后,面对随之而来的专业课,往往会忽略英语的学习。因此,在上课时,陈婉颖会结合实际告诉学生“要看到涉外警务和警务英语的前景。”
与富有经验的老教师相比,她从业时间不长。但对于教学,她有自己的看法。警院毕业生是未来的警察,而警察的职责就是处理社会上最突出、最尖锐、最直接的矛盾和问题。因此,她开展课前活动“日常关注”,希望通过这个形式来激励同学们关注时事,并通过英语表达出自己的看法。一方面,激发了了同学们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同学们的心理素质、提高了专业知识的储备。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她所任课的班级的学生已经养成了主动搜集时政新闻并带到课前讨论的好习惯。
课上,她强调个性化的东西。她留出十分钟“Presentation”时间,让每个同学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对英语基础不好的同学,她鼓励他们,“差一点没有关系,我可以帮你提高,但一定要参与。”
课后,她积极建设“第二课堂”,通过线上建群,通过分享英语学习资料、书籍、电影和一对一交流等,为学生们提供更多的学习途径。
自由不等于放任自流
提起学生,她笑着说:“他们可能把我当姐姐,但我内心把他们当孩子。”
纵使学生们会“女神”“女神”的叫她,但她认为,在课堂上一定要有一个老师该有的样子,可以亲切,但不能随意。自由亦不等于放任自流,所有内容,她一定会认真组织后才会分享给同学们。也因此,她的课堂始终保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既有自由的学术氛围,亦保持应有的教学纪律。
荀子有言:“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在陈婉颖看来,多年以后,学生评价最高的往往不是那些课堂上很随意的老师,而是真正回忆起来时,给予你某一句话让你受益匪浅的那位。
学到书本上的一些好的内容时,她会延伸开来,鼓励大家讨论,说出自己的见解。同时,她也会分享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她对学生说:“优秀是最大的财富。”她也会告诉女生“不要把自己当作金丝雀,要独立自主。”有学生遇到挫折来找她谈心。她鼓励他:“失败一次两次,不一定每次都失败。”
对课堂始终保持敬畏感
做老师,不能利字当头,更不能哗众取宠。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课堂上的养分是否充足跟老师个人有着很大联系。为了让自己的课堂“干货”满满,陈婉颖上的每一节课都会经过多次备课。有时,即便在上课前,如果看到好的新闻或话题,她也会立刻拿到课堂上跟同学们分享。除了日常繁忙的工作之外,她还利用晚上的时间为去加拿大访学的同学们培训两个月之久。她说,“这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学习到了很多。”
“好好准备每一堂课,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把课上好。”是她眼中教师该有的人格风范,亦是她对自己的要求。在她看来,年轻老师可以创新,却无法达到厚度,只有通过勤勉来弥补。她也相信,“学生们一定可以感受到老师认真的态度。”
“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知行合一”。三尺讲台上,陈婉颖用行动无声践行评估精神——默默耕耘、忘我工作;认真负责、恪尽职守;刀刃向内、整改提高。人师,当如是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