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那帮年轻人

ba1fe767f2610542b23ad3c3b657cd4a_201862022249261.png 1991年那帮年轻人

李长林

      1991年,是国家试行毕业分配双向选择的第一年,郑州纺院一下子新进43名教职工,其中研究生12人,是1978年恢复办学以来一次性引进研究生最多的一年,人事处长岳栓发老师感慨地说,这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事情。

      记得当年4月初,我来校报到,在人事处见到了上海交大的汤亚量、中国纺大的汪青、天津大学的范晓伟、西安交大的高燕青、西北工大的范卫红、中国公路学院的张琦、合肥工大的郭森林、哈工大的戴恩光、中国农业大学的博士王湛(因为怀孕,博士肄业)。

报到以后,范晓伟、范卫红、高燕青去了纺织系通风教研室、汪青去了纺织教研室,汤亚量去了机械系热加工,戴恩光去了机零机原,王湛、郭森林去了基础部,我和张琦留在人事处帮忙,于是见证了每一个来报到的新同事。

      郭基凤从轻院调来,大家都很惊叹她的年轻,她笑着说,我天生就是一副娃娃脸。上海外院的王宏伟、华中师大的蒋媛、武汉大学的黄健都是男朋友陪着来报到的,王宏伟来自黑龙江,黄健来自江西,为了爱情奔赴中原。北师大毕业的孙明道报到时,我们给他往楼上抬行李,个个累得满头大汗。天津纺院的庹武女士签到时,大家对她的姓氏不敢乱叫,她伸开两臂说,这就是我的姓,一庹长的庹,大家恍然大悟;清华大学毕业的牛一点引起大家的好奇,他解嘲说自己个子低,嘴巴上有个痣,所以取名“一点”。

报到以后,学校举办新教工岗前培训,大家在培训中互相熟识且各有归宿。机关教辅部门进人最多,我和孙明道分到宣传部,孟新玲分到纪监审,武林朋留院办,孙敬霞留人事处,王进朝财务处,陈君到校产办,董立平、刘霞科技处计算机房,郭基凤和李杰进教务处,杨建峰、王素玲医务所,扈立新电教馆,黄健、蒋媛、周红梅去图书馆,何磊留基建处,郑改华、王宏伟、王艳、凌凯去基础部,张琦和陈威分电气系,罗峰进机械系,庹武、王巍、刘璋去纺织系,王敏和李玉霞分管理系,刘彦明去印刷厂,王文胜去实习工厂。

19918月,党中央决定开展农村社会主义教育活动,罗峰、陈威、王艳、何磊、孙明道、王素玲、孟新玲、周红梅、牛一点被派往鹤壁市淇县参加第一批社教运动,19922月党办主任刘存德率领第二批驻村队员李长林、樊铁兵、杨建峰、王宏伟、黄健、王巍、凌凯等奔赴驻马店市西平县。这一批队员搞得有声有色,据说还上了河南电视台。

      1992年以后,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东风吹来满眼春”,我们又见证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确立与深入,下海经商、跳槽离职、出国留学、读研攻博成为司空见惯的现象。在这次涌动大潮中,范晓伟、郑改华、戴恩光、李玉霞、孙明道、王进朝、郭森林读博深造,陈威、王敏、杨建峰考研攻硕,汤亚量、范卫红、高燕青、周红梅、张琦、王湛、刘霞移民海外。樊铁兵、董立平、牛一点、王宏伟、孟新玲、何磊、蒋媛、王巍、陈君、刘璋等则跳出单位的藩篱,去寻找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每个人身上都有一段励志故事。王湛工作起来活脱脱一个拼命三郎,经常工作到深夜,有时在办公室打地铺休息。李玉霞本科毕业,由于发表高质量文章,直接被母校召回读博士,现在中国建行总部工作。孙明道北师大中文系毕业,被郑州晚报招录后,剑走偏锋,考取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博士,成为著名美术评论家,现为《美术》副编审。郭森林每天早晚在宿舍练英语,效果显著,英语水平突飞猛进,最后顺利考取加拿大博士。王进朝是郑州航院毕业,苦读经年,考取西南交通大学博士。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二十七年过去,当年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如今都已两鬓染霜,为了学校的发展,“献了青春献终身”的依然有18人,他们是:黄健、罗锋、王艳、李杰、庹武、凌凯、汪青、王素玲、郭基凤、孙敬霞、方莉俐、刘彦明、武林朋、蔡振亚、王文胜、扈立新、郭森林、李长林。

我相信,无论我们身处何方,职处何位,我们毕竟一起年轻过,一起拥有过梦想,在一个战壕并肩战斗过,这种缘分、这种情怀会一直流淌在我们的记忆中。


图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