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1994年的人事处

追忆1994年的人事处

a499d5ffab123caf5a35d9648854676d_2018918203941996.png

19947月,我毕业于郑州纺织工学院机械工程系,学的是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但是毕业找工作时,在班主任邢沙丽老师的推荐下,“稀里糊涂”留校到了人事处工作。我本是一个理工男,在校学习机械专业,那时对于大学毕业后工作的想象要么是穿着工装,在车间工作;要么是耳朵上别着铅笔,窝在办公室画图。谁曾想我竟然留校到了人事处——需要正襟危坐在办公室呢!

 

我见到人事处的第一名“工作人员”,就是人事处的刘以元处长。他个头高高的,第一次见面后,就将我分到了劳资科,同一个办公室的年轻老师还有吴翔胜,也就是后来学校的保卫处长,现在的校工会副主席。

 

王长海老师是主任科员,他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高大黑,说话嗓门大,看着很“不近人情”,我很害怕他。记得刚报到后,我想和北京的同学去北京转几天。我向王老师汇报后,他说“你刚报到,应该尽快了解工作情况,熟悉业务,怎么能说走就走呢?”但他听了我的“狡辩”后,还是放我走了。王老师是一名军队转业干部,记得他总穿着白衬衣,军绿色裤子,走起路来铿锵有力。因工作需要,位于陇海路和工人路附近的郑州市劳动局所属的人才市场,是我们常去办事的地方。每次去那里我们都是步行,在路上,王老师就和我讲人事处的工作情况,如何和政府机关人员打交道,走了一路,我就听了一路。实际上王老师很讲规矩,也很有人情味,部队的熏陶,使得他的脾气有时候稍显急躁,但很直率。王老师和学校的工人们关系很好,他认识并熟悉每一位工人,见面总有聊不完的话。王老师对于我也是“诲人不倦”,我到办公室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全校教工的信息卡片重新抄了一遍,上面还有每个人的相片。所以,我很快就认全了学校的教工。他还让我向办公室的“小吴”(也就是吴翔胜老师)多请教,多学习计算机知识,告诉我办公自动化是趋势,而他已经学不了了。龙湖校区新家属院建成后,我和王老师住在一栋楼上,偶尔能见面,他还是那么黑,只是有点瘦了。他见到我,会喊我“岳馆长”,我总是诚惶诚恐的递上香烟。我知道他的意思,他高兴,当年他的徒弟,现在也是处级干部了。但我只想告诉他:少抽烟,多保重身体。

 

再说说人事处的其他老师吧。黄晓丹老师,现在的档案馆副馆长,曾经的人事科科长,带领我们到人事处档案室,帮助整理资料。她特意告诉我们,不能一个人呆在档案室,不能随意翻看档案资料。黄老师要求我们年轻人好好干,以后大有作为。孙敬霞老师,现在的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当时负责人事科的工作,她敢于说话,经常和吴翔胜老师“辩理”。我的WPS文本编辑能力,得益于孙老师的指点。周光辉老师,当时的人事处副处长,年轻有为,较早评上了副教授。他给我的印象是帅气、稳重,算是学校教工中的“少壮派”了。最后要说的是吴翔胜老师,他比我早毕业7年,吴老师的计算机水平很高,我记得当时的凌德麟院长曾经在机关开会时专门表扬过他,说吴翔胜老师是机关里计算机水平最高的。吴老师水平高有两点:第一,他打字速度快,而且是盲打,这在1994年我的眼里就是高手。第二,吴老师用计算机处理全校教工工资的水平,那才是真的高。在大部分人还用不好电脑的年代,他已经能够自己编程序为全校教工造工资了,不过偶尔也会间歇发出懊丧的声音:咋回事?咋不行呢?我用Dbase以及Foxbase数据库,也是在吴老师的指导下慢慢学会的。大概在1995年,陈彩虹调入人事处。1996年,陈剑勇从中国纺织大学(现东华大学)毕业到人事处工作,我们也曾经有过不长但友好的合作,这些都给我留下难忘的记忆。

 

人事处的工作是繁琐的、复杂的,因为在制定和执行政策时,如何考虑制度的公平公正和平衡人情方面,我总是不得要领。这时候我总想:我是一个理工男!我是一个理工男!于是我“终于”在1996年底离开了人事处,到了机械系纺机实验室,但是我在人事处的工作经验,人事处各位老师的教诲,给我以后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至今难忘。


图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