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来八方,技成天下行

宏大的古建筑,记载着过去的荣光,精巧的高耸大厦,彰显着现代的先进。建工人,鲁班的后裔,秦砖汉瓦承载着祖先的梦想,山河大地是现在真正的图板。

建筑工程学院是安阳师范学院未来着力发展的工科院系之一,它重视提高人才培养,加强专业和师资队伍建设,并狠抓教学质量,人才管理规格和培养模式上,提出了“宽口径、厚基础、重创新、适应能力强”的模式。鲜明的专业特色、独特的课程教学改革,使学生在差异化中彰显竞争力,培养了大量人才。建筑工程学院设有基础教研室、专业教研室和工程测量、建筑材料、材料力学、土工、建筑CAD、建筑物理、建筑制图模型等实验室。真知———实验化探索

化学实验室里干净整洁的瓶管试剂,物理实验室里眼花缭绕的电线光路,而在建筑工程学院的实验室里,冰冷的钢筋、厚重的混凝土、飞舞的木屑、刺鼻的模型用胶。自然界里有太多神奇的现象我们不能一一去体验尝试,但在实验室里,我们可以尽力地去模拟靠近最真实的环境,去观察、去探索,通过实践我们去了解真理,去经历前人发现的过程。

力学实验室位于建工楼一楼,针对学生专业课学习过程中材料力学和工程力学的实验。负责实验室管理的徐晓勇老师说起实验显得很健谈:“力学实验室进行的主要是力学基本性能的实验,像是钢筋的拉伸、压缩、扭转弹性测定等等。土木专业对应的是材料力学这本书,工程管理专业对应的是工程力学,其他课程虽然也有涉及,但是比较少。比如说是混凝土的性能实验,它就要在力学实验室里完成抗压、抗弯、劈裂等一系列的测定。”此外,我们还了解到,力学实验室除了学生们的课程实验之外,老师还会在此进行课题研究,也会不时有同学跟随,钢筋水泥的完美配比、建材性能更好使用的经验,坚固结构的巧妙出现,都诞生在这样一个“灰头土脸”的实验室中。

如果说教室是学生们学习理论知识的圣地,那么实验室就是让学生们亲身感受、实际操作的天堂。力学老师杨帅不止一次的强调说:“课堂讲授和实验虽然是两个独立的系统,但他们相辅相成、都必不可少,只有理论和实验教学合理的结合学生们才能更好的理解掌握知识点。”对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一点来说,16级土木工程专业的王辉深有感触,从大二开始到目前的大三他已去过很多次实验室了,于他而言那是个陌生又熟悉的地方,“熟悉是因为我已经去了太多次这个地方了,无论是自己学科的实验还是跟着老师来这里;陌生则是我觉得这个地方总能给我新的发现,很多老师上课讲的那些过于抽象得东西、或者是老师忘记提示得小知识点都会在做实验得时候得到印证。”

在谈到第一次去力学实验室的心情时,王辉同学表示当时挺兴奋的:“毕竟眼睁睁的看着书本上配图里的仪器都清清楚楚的出现在眼前,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也都转化到了实际中,激动在所难免。可是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让我清晰了以后工作的方向和目标,更坚定了脚下的路。”据了解,如今大二的同学们也要根据教学安排陆陆续续进入实验室做实验了,当被问到会不会担心同学们经验不足发生意外,徐晓勇老师说道:“安全隐患是不存在的,但是如果说操作不当造成机器损坏确实有可能。我们的同学们都是经过理论知识的学习才来做实验的,而且全程有老师在周围指导,所以不必过分担心。”

据了解,目前建筑工程学院的力学实验室基本可以满足师生得基础教学、实验需求。而力学实验室未来的发展前景,杨帅老师说到:“我认为现阶段单纯拓宽实验室规模的面积意义不是很大,我更希望能够增加一些科研性强的仪器,这样老师们牵头做项目,同学们也能跟着学习。”图纸———理想化呈现

现今,建筑CAD在我国建筑工程设计领域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学校里建筑CAD更是成为建筑工程类学生的必修课程。

建筑工程学院具备完善的实训、实验体系,实验实训设备齐全先进。其绘图教室位于建工楼和和展地下室,是建工学子学习几何画法的地方,也许某个夜晚路过这些地方你会奇怪这里的灯火通明,不要惊奇,建工学子熬夜画图早已是常事,但当他们完成一项作品时,那种自豪感是旁人无法体会的。

建工学院十分重视CAD绘图基本能力的培养,采用实用为主、适度拓展、项目引领、循序渐进、在学习中行动、在行动中学习的教学方法,努力将学生培养成技术、技能型人才。因为其在建筑领域的重要性,即使是刚入大学的18级新生,也对此或多或少有些了解。18级工程管理专业的牛新如笑容腼腆:“我对这些其实并不是很了解,只知道学好绘图很重要,这也是我接下来将要学习的课程。人总是对未知充满兴趣,我还是很期待的。”值得期待,更值得为之努力。

建筑制图融于计算机制图,科技引领发展,发展成就社会。模型———实物化检验

从原始人的山洞到现代的高楼大厦,建筑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越来与复杂,越来越完善。真实的建立之前,设计师们常常通过模拟真实建筑和环境的实体模型来展示其设计效果,传递设计理念。建筑及环境艺术模型介于平面图纸与实际立体空间之间,它把两者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是一种三维的立体模式,建筑模型有助于设计创作的推敲,可以直观地体现设计意图,弥补图纸在表现上的局限性。

模型———这个理想与现实的轴承,制作它,就是建工人的日常。

美工刀、精度尺,模型胶,再加上小到身边的快递纸盒、竹签,专业到pvc板,建工人就能给你一座模拟小城。别墅、中式建筑、埃菲尔铁塔,统统不在话下,只要你花费一定的时间去做一件事,直到收获,整个过程都是快乐的。而建筑工程学院里的木材实验室里有着更多专业性的工具,只要敢想敢设计敢动手,每个人就会有属于自己的模型作品。

在建筑楼的素描教室里看到了很多建筑班同学们专业课时制作的模型,一个个整整齐齐的摆放着、各不相同、各具特色,这些传达着每个人对于建筑的设计理念,每一次的、每一个都独一无二、无比珍贵。李佳老师告诉我们:“在一遍遍的制作模型的过程中,同学们能更好的找出自己设计中的不足,确定自己的设计风格。这些对于他们之后的道路是很有好处的!”

每一次制作、每一个模型都是离心中的梦更近的一步。

建工人是理想的实用主义者,是实用的理想主义者,他们连结科学理论的象牙塔和普通人日常生活。他们是鲁班的后裔,秦砖汉瓦继承着祖先的梦想,山河大地是他们的图板,双脚踏开父辈的惆怅,把新时代的创意,绘制崭新的图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