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年里风风雨雨,终看长桥勇渡伶仃

  核心提示:十三年,四季轮回五十二载,花开花落又十三回。十三年,见你脱离脑海中的想象,绘制中的图纸,从一粒砂,一块石,一个个散落零件蜕变成一架长达55公里的跨海大桥,傲立于中国的东南一端。十三年,众人怀壮志,请长缨,一诺千金重,望云接水,盼桥起。碧海云天山如兽脊,鸟飞鱼跃桥似龙骨,跨海登天展华夏匠心,四海锁钥见大国之雄!

                          不求风光,只求专注一事的深情
  港珠澳大桥建成之后,短短几天便被冠上许多独一无二的标签。它被英国《卫报》誉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该桥被业界誉为桥梁界的“珠穆朗玛峰”,但最应该被关注的是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者, 从2005年到2018年,十三年的时间,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人员,打开了被掩得死死的一扇窗,让日光照到这片茫茫的伶仃洋。
  港珠澳大桥长达55公里,是人类历史上建造里程最长,投资最高,施工难度最大,也是设计使用寿命最长的一座大桥。2005年团队开始提出计划,便被现实泼了一盆冷水,中国的技术离造成这架大桥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2007年团队去全球考察,却屡次碰壁,最终他们决定自主攻关。一次次一无所获,又一次次重新开始,顶着压力与质疑,迎着期待与盼望。不知道多少个夜晚挑灯夜战,也不知道多少个节日他们没有举家团圆,造桥并非只是脑力劳动,高风险的事情也并不是没有。海底隧道的沉管安装没有任何经验,他们每一次安装,都可能碰到最恶劣的情况;每一次出发,都有可能是最后一次。每一步,都是第一步,每一次无功而返,都是为下次的成功铺路。他们是真正的时代楷模,大国工匠。
  碧海为画卷,桥为画笔,他们则是握笔人,一划水光粼粼,岸边人遥望;一横波涛翻涌,白豚跃伶仃。 
                                海宽鱼跃,美和中国风与你相逢
  水溅石上碎如雪,立桥观天海茫茫。港珠澳大桥包括青州航道桥、江海直达船航道桥、九洲航道桥三座通航斜拉桥和20公里通航孔桥。“中国结”、“海豚”、“风帆”的独特设计令这座桥充满了文化底蕴与时代特色它们,也是港珠澳大桥上的三大著名景观。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工程建设似乎总是离不开破坏与重建,但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则不然,它是推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江海直达船航道桥主塔塔冠造型的“白海豚”元素与海豚保护区的海洋文化相辅相成。2010年大桥下的海豚大概是1200多头,到了2018年,大桥下的海豚增加到了2600多头,真正实现了“车在桥上行,白豚海中游”。不单单是生态建设,精致优雅的“中国结”与纤巧灵动的“风帆”造型也蕴含着浓浓的文化底蕴。“曲线化”的线条与“序列化”的造型彰显了中国文化中的刚柔并济,动静相宜,“风帆”元素“扬帆起航”的寓意,既是对港珠澳大桥建设者们一往无前、不顾艰险精神的赞颂,也是对中国人民团结奋战,勇往直前精神的高歌。整个建筑珠联璧合,既有浓郁的地标特色,又充满现代化的特征。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将大大缩减港,珠,澳三地的时空距离,有效促进三地的互联互通。作为沟通与传递的“脊梁”,它可以有效促进人,物,设施,技术与资金等因素的流动,促进三地经济的发展与地域文化的交融,从而使三地成为世界级的城市群。它是一座彰显着民族自信的“世界桥”,是立于中国东南一角的标杆。它承载了中国几代工程人的智慧与梦想,挽起了珠港澳,串起了珠江与香江,人民欢庆鼓舞,骄傲自豪,莲花盛开,紫荆含笑。 
  结语:长龙卧海,港珠东西,南北畅通,珠联合璧。港珠澳大桥承载的是几代人的梦想与希望,沉淀着历史的风霜和时代的灿烂与辉煌。人们成就了它,大海托举了它,它不仅仅是华夏史上的奇迹,更是世界史上的奇迹。它的存在,堪称是巅峰,它的价值,不只是传承。港珠澳大桥配得上继往开来,也足以彰显大国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