芸芸众生 有你实幸
———读《一代报人王芸生》

“名世大手笔,爱国言论家”,是对先生的评语,我认为此言不虚。您一生信奉《大公报》理念———“不党,不私,不卖,不盲”,以国家为前提,站在人民立场上,奋笔疾书,慷慨陈词,堪称一伟丈夫。通过《一代报人王芸生》,我感受到了动荡年代里的酸楚与无奈,亦看到了先生身为报人的坚守与担当。我想对您说:芸芸众生,有你实幸,先生之风,我等传承。
当今中华需才日,是我文章报国时。在抗战中,先生曾这样说道:“现在是记者利用笔来杀伐敌人的时候。”言行如一,先生以书生之力擂起全面抗战的铮铮战鼓,用满腔热情写就了永不投降的悲壮之歌。当时日军恼羞成怒,多番轰炸《大公报》报馆,馆舍炸塌,不得已,先生携《大公报》同人将印制机器搬至防空洞。任敌机在头顶肆虐,先生等爱国同仁依旧不停地工作,编印报纸,达到了中国报业史上最辉煌的顶点。这等果敢之为、报国之志,实在令我震撼不已。
在我看来,用笔杆子使人民不泯灭希望、不放弃抵抗的先生,为抗日战争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以前我时常感叹“百无一用是书生”,我等新闻人,不能造飞机大炮,不会研制药物,当战争爆发时甚至都拿不动一杆保家卫国的枪。但看完先生的事迹,我不再有这等幼稚的想法。我们新闻人,以笔为枪,字作子弹,纸张就是我们的战场;书民族气节,塑国家形象,同样可以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报国之路从无终点,爱国之情永不枯竭。祖国育我成栋梁,我报祖国以文章。
不真实,毋宁死。“美曰美,不一毫虚美;过曰过,不一毫讳过。”新闻的真实性在先生心中大于生命。“带盆何能望天”,先生两次拒绝国民党高薪聘请时如是说道。在抗战乃至内战时期,先生始终坚持“中道”,凭本心说话,以事实报道。通过先生的传记,我深刻理解了新闻人的底线与准则。万物皆可抛,唯“真”“勇”二字不可弃。真实地记录我所见到的事,勇敢地说出我心里的话,才能无愧于“新闻记者”的称号。
“敢说、敢做、敢担当,敢记、敢言、敢负责。”先生这六敢,我必长记心间。我们不应“为尊者讳”,不应为权势压,为美为瑕,全凭事实说话。新闻若镜子,恼羞成怒者可以将其摔碎,但却无法将事实碾碎,真相永远存在。“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身为新闻人,我们要敢于直面事实真相,敢于为弱势群体发声,以事实说话,坚守新闻人的“真”与“勇”。
好民之所好,恶民之所恶。其实纵观全书,我认为先生一生只为二字———人民。无论因之罹祸几番,先生所忠依然是人民。1942年,正值抗战时期,河南发生了前所未见的严重饥荒,国民党高官充耳不闻,照旧征赋。先生得知,奋笔疾书一篇《看重庆,念中原!》,揭露河南赤地千里的惨状,直指国民党高官腐败,勇敢地为河南人民发声。蒋介石听闻极为震怒,逮捕了采访记者,《大公报》也因此受到停刊处分,但是先生毫不退缩。1945年,抗战结束,国家还未稍稍喘息,内战又一触即发,先生执拗地横亘在两党之间,坚持调和,反对内战。尽管一个人势单力薄,可先生还是坚持去做,只为了那份微弱的和平希望。先生此番为国为民之心,令我等动容。是啊,所谓新闻人就应是先生这般,谨记人民,心系家国!
动乱中,芸芸众生得有先生牵挂操劳,何其有幸!我等新闻人必以先生为榜样,继先生之遗志,坚守信仰,心系人民,以文章报效国家,使先生之风留存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