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在修志三十载 铁笔丹心著春秋
———记我校校友、河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原副主任、编审鲁德政
鲁德政老师的一生离不开一个“书”字,读书、教书、编书、藏书、用书。新志、旧志、各类历史书籍,22个“顶天立地”的书柜摆满了客厅和4个房间,走进鲁老师的家中,仿佛置身一个史志图书馆。“读书、教书、编书是我一生的‘三部曲’。”鲁老师说。
鲁老师是我校校友,曾任我校历史系党总支书记,1993年被评为具有突出贡献、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96年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全国地方志第二次工作会议代表的合影,被他挂在客厅西侧墙面上。
“母校犹如大树之根,丰硕成果源于恩师”
鲁老师将自己与母校结缘归结为“机缘巧合”,而这个“机缘巧合”,让鲁老师与郑州大学的缘分一结就是25年。
1959年,鲁老师考入我校历史系,他认为,要想实现自己的价值,就得懂历史,要学习毛泽东主席,像他那样博古通今。在母校期间,他喜欢听稽文甫校长等名师的报告,这些老师讲的课贯通古今,融合中西,给人启迪和智慧,鲁老师把它们比作“高级营养餐”。
1960年,鲁老师作为学生代表参加中华全国学生第 17届代表大会。会上,时任副总理陈毅的一句话至今还让他印象深刻:“只红不专万金油,只专不红没脑袋。”鲁老师把它当做一生的座右铭,他说:“红就是德,专就是才,这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德才兼备。”而他也正是这样做的。
从入校开始,鲁老师就坚定了留校的想法,从1963年留校任教,这一干便是21年。在讲台上,鲁老师授课游刃有余,他说:“教师的职能,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必须要把教材融化于心。”在担任历史系党总支书记期间,他仍兼任教学工作。
“我今年80岁,在母校的学习4年,而后留校任教、从事党务工作21年,”老先生这样回忆他的一生,“没有前面在郑大的扎实根基,就不会有今天。”他把母校的培育之恩喻为大树之根,在母校读书、教书、从政,为他以后成就的取得奠定了坚实基础。
“人死了化成骨灰,但志书流传千秋”
鲁老师常讲:“修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志书是传承中华文明的瑰宝。我们当代人修志,就是为了继往开来,传承文明。”
1984年,鲁老师奉命调任河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任副主任,主持日常编史修志工作。他秉持着对党负责、对历史负责、对中原父老乡亲负责的担当精神,一干就是30多年。“我这个人有个特点,不干则已,干必干好。”
从 1984年至 1998年,在其主持编纂河南省修志期间,鲁老师先后走访 《河南省志》100多个承编单位、18个市(地)以及100多个县(市、区)开展调查研究,指导修志工作。新编首轮《河南省志》共65卷,全书两千余万字,鲁老师最少要经过修改与审定两遍累计约四千余万字。他反复看、反复改,从篇目设计、志稿评议、审定、出版到发行,所有的流程他都亲自参与,一丝不苟。他坚持以忙为乐,从不过节假日,有时候腰累得直不起来他就躺在床上改稿子,改完稿子,他又积极参与领导、专家、学者和修志编纂工作者的评稿会。经过鲁老师和修志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河南省地方志事业开创了四个第一的大好局面:《河南省志》(100部分志65卷2000万字)分期分批在全国率先出版;1998年出版了全国第一张 《河南省志》光盘;《河南省志》荣获省部级二等以上奖项59项,位居全国榜首,并受到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河南省委书记李长春的称赞;1998年,河南省在全国率先开始第二轮志书的续志工作,修志工作领先全国。
鲁老师强调,编纂志书要百花齐放,不要一个模式。突出特色是提高志书质量的精髓,是增强志书质量生命力所在,也是避免“千志一面,千志一曲”的关键所在。一次,鲁老师去参加评稿,有的人要比葫芦画瓢,拿着一份稿子抄,鲁老师坚决拒绝了这种做法。他说:“修志必须要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认真负责。”
在鲁老师看来,志书编纂的好坏关键是质量,质量是志书的生命。他提出提高质量的三项要求:一,思想性是灵魂;二,要紧紧抓住文献资料的“新、全、准、深、精、活、严、雅”八字诀;三,科学性是提高志书质量的核心。鲁老师善于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提出了“抓两头带中间”的有效工作方法,宏观调控、中观落实、微观开展,为提高志书的质量提供了可靠保障。
“苦求索耐得半宵寒,乐修志终年无长天”
“苦求索耐得半宵寒,乐修志终年无长天”,这是河南省地方志办公室省志处处长陈守强同志对鲁老师的评价。
2000年,63岁的鲁老师从岗位上退休下来,本应该安享晚年的他,给自己明确了“一退三不退”的原则:共产党员的义务不能退;党和人民培养自己的专业知识不能退;弘扬中原文化的激情不能退。
2002年-2012年退休期间,鲁老师受聘为河南省监狱志系列丛书顾问,他参与了志书修改的全过程,仅最后一部他就写出一万多字的修改文稿。本着“调整、补漏、纠错、提高”的原则,他对志书的框架结构、序言、凡例、附录等进行批改修正,将该书的时间跨度延长了3600年,形成了贯通古今的 《河南监狱志》。这一志稿修改的典型例子,正是鲁老师修志改稿30余年的一个缩影。
自退休以来,他先后参加修改 《焦作市志》等各类志书100余部;撰写《新方志论集》等专著3部。参加主编《河南通鉴》(获省级一等奖)、《中华通鉴·河南卷》,先后他亲自纂写70余万字。
中国自古有“著作等身”的说法,但是鲁老师编著与编审的书籍摞起来早已超出了等身的高度。1985年-2015年间,他参加评议审改省、市(地)、县(市、区)志和部门志等各类志书累计424种,约1.7亿多字,在《中国地方志》等刊物上发表研究文章325篇,已出版的独著、主编与任副总篡和主编的书刊111部3254万字。在鲁老师的修志生涯中,他曾担任河南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党组副书记、党委书记、办公室主任、编审,中国地方志协会副秘书长,河南省史志协会会长,河南省中原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华夏研究所特约研究员等,他的事迹也被收入《中国专家人才库》《当代志坛群星集》等。
“我的一生没有什么特殊的爱好,如果非要说爱好,那就是修志。”80岁的鲁老师至今仍然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勉励自己,愿为地方志事业继续发挥余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