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创新:让课堂“活”起来
摄影摄像,上课要“动”起来
上午八点钟,图书馆的一间教室却拉上了窗帘,一位女生端坐在讲合前,三台灯光成角度的打在她的脸上学生们围在相机前,听老师现场讲解打光的技巧,这是在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影视摄影课上的场景。
新闻与传播学院特别开设影视摄影课 (第二课堂),聘请有着丰富摄影经验的孙泽轩老师为学生授课。第二课堂是在学校统管理和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的课外教学活动,不断提升学生们的影视摄影实践能力和影片拍摄质量。
影视摄影的教室是一间精心布置过的虚拟演播厅,墙壁和地面被绿幕包围着,可在一旁的专业设备下实现现场抠图,天花板上室内布置着灯光,教室内小型摇臂、灯光、反光板等各类专业设备使学生有机会接触机器并直接上手操作。
“ 在进行三点布光时,主光与人物角度一般成45°角,副光不宜过高,逆光不易过前,逆光以人物轮廓和两肩平行线条与头发光适中为好。”孙泽轩正在向学生讲解采访时的布光方法,,讲解的同时,他开始调试灯光为学生现场演示,同学们都自觉地围到老师身边认真听讲。
“老师,我们在实际操作的时候,受访者身后的墙上经常会投下影子,这应该怎么解决呢?”“画面太单调怎么办呢?”……同学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可以让被拍摄者离背景远一些,也可以改变光位让被采访者挡住影子。”“让被拍摄人物身上尽量有-一些阴影,让画面活起来。”孙泽轩一一回答了学生们在拍摄中遇到的问题。实用的讲解、轻松的氛围,让学生不时随着老师的讲解做出点头或思考的动作。
“老师上课很有耐心,讲解的知识点也非常实用,我们这学期正在准备拍摄一部关于手艺人的纪录片,正好可以把老师讲到的打光技巧镜头运动用上。”学生毛丙娟说。
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孙泽轩老师更喜欢结合自己实践拍摄的经历为学生讲解,并鼓励学生积极创作,周末闲暇时间,孙泽轩老师亲自带领学生前往国鼎山、郏县、云南进行实地拍摄,感受拍摄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相应的解决办法,在实际拍摄中传授专业知识和技巧,让学生理解的更透彻。
“有一次,老师去南京考察的时候把我们几个学生也带了过去,在那里,我们看到了当今摄影行业里比较先进的拍摄设备和拍摄仪器,现场实操训练让我了解到我们编导专业不仅要有技术还要有编导思维,使被拍摄者表达出我们想要的主题,还要懂得设计画面,让画面丰富起来。”学生杜远凯说。
“摄影摄像是一门动手的课程,我们要让我们的课动起来,多拍多琢磨,丰富的实践会让学生遇到各种在课堂上遇不到的问题,也只有在躬行实践后才会真正的将所学知识内化。我希望通过这门课程,同学们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拍出自己想要的效果,呈现出自己想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老师孙泽轩说。
据了解,新闻与传播学院共开设了影视摄影、商业摄影和航拍摄影三门课程,商业摄影是指作为商业用途而开展的摄影活动,航拍摄影主要让学生熟练运用航拍机器,掌握相关拍摄技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上课时间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
创意写作,将创新融入学生的笔墨
“我认为写散文时, 语言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散文中蕴含的哲理。”“不 ,哲理虽然重要,但我认为散文中的语言更重要,它是散文的‘形’,只有‘形'成才能支撑起散文。”在文学院创意写作的课堂上,学生们分成两组正在对“写散文时,散文语言和其中蕴含的哲理哪个更重要”进行激烈的讨论,双方同学各抒已见,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创意写作课堂是文学院面对学校热爱写作的学生举办的第二课堂,文学院遴选有写作经验的优秀教师担任授课老师,由学生自愿报名参加,给学生更多探讨文学的机会。上课过程中,授课老师们也积极创新上课形式,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学生们踊跃发言,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有一次上课,授课老师李东晓让学生来鉴赏一首诗歌,还神秘的隐去了作者的名字。 “我觉得这首诗的主题很模糊,读完后不知道它想表达什么,但是他的语言很优美凝练。”学生李萌说,其他同学也纷纷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认真听完学生们的评论后,老师才揭晓作者,原来这是平顶山市的一位诗人森子写的。“抛去作家自身的光环能让学生更单纯的欣赏作品,用文学的眼光来审视作品本身,从而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不断改进,写出更优秀的作品,这也是开设这个课稈的目的之一。”李东晓欣尉地说。
为了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文学院邀请了《平顶山日报》社编辑、作家磊子和《三月》杂志副主编孙丽筠,诗人森子以及相关专业教师等来给同学们进行专业指导。
“森子老师围绕怎样写诗向我们分享了自己的创作经验:写诗的前提是广泛地阅读,其次是用心地体验生活,提高自己对生活、对诗的感知力。在老师的讲解下,我认识到诗歌不是单纯的情感抒发,还要有一定的内涵和美感,我现在也开始尝试写现代诗了。”来自2017级文学院的学生肖喻月说。
在线下开展写作课程的同时,创意写作平台还采取线上的形式,截止目前,于2017年9月建立的创意写作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展示优秀作品的同时向学生征稿,迄今共发表师生文章、评论60余篇,诗词39篇,浏览量已达到6万人次。鼓励学生创作,也使更多有能力、有思想、有才华的同学了解并加人到创意写作平台中来,起到了以点带面的效果。
2016级汉语言文学一班的李梦瑶是在大一的时候加入的创意写作课,目前已在《三月》期刊上发表散文《理想三旬》,作品《那年今日》在《大江东去》杯全国诗文大赛中获一等奖,其作品被收录在《大江东去作品集》中。
“从加入到创意写作课,是杜彬彬老师一直在鼓励和肯定我,让我继续写作,老师也解决了很多我实际遇到的作品结构混乱、写作感到枯燥、遇到写作瓶颈等问题,使我能够真正的将写作坚持下去,‘真正的人生,从认识自我开始。'这便是写作带给我的最大的感受。”李梦瑶说。
“我们把热爱写作的同学们聚集在一起,不只是为了上写作课,更是想给同学们提供一个交流写作经验的平台,大家能坐在一起互相欣赏点评、学习,使创意写作真正走进学生们的生活。”授课老师杜彬彬说。
课上课下,让思政课更“接地气”
“他们用枪杆作笔,写下一个崭新的中国,他们以热血为色,描绘一个青春的中国。”激昂的朗诵声声回荡,身穿民国服饰的同学们在学校演播厅为中国声嘶呐喊,台下座无虚席。这激情动人的一幕就发生在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成果展示暨“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坚定‘四个自信'”朗诵大赛的决赛现场,声情并茂的朗诵赢得了观众们的阵阵掌声。
“在舞台上,我们表达了心中对祖国深深的热爱之情,这堂思政课形式很新颖。” 身穿蓝色军装的吴嘉丽走下朗诵舞台,激动地说道。一张张激情昂扬的赛场照片被同学们纷纷发到了朋友圈,生动的展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成果。
为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马克思主义学院在专题化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手段创新,网络课程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索,通过建立思政课教学基地,参观革命纪念馆、展览馆、敬老院,举办思政朗诵比赛、艺术作品展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扩展思政课的学习途径、创新实践形式,使思政课走下讲台,来到学生身边。
“这学期陈虹老师带领我们来到了三苏园,这里有很多典藏和典故,都让我们受益匪浅,我们还看到墓穴旁边的松柏全部往西南倾斜,据说这是三苏在思念自己的四川老家,近距离瞻仰苏轼让我真切的感受到他豁达乐观的心胸。”2016 级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学生彭怡佳说。
创新课堂不仅要丰富课堂形式,还要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结合起来,真正把思政理论课建设成为深受大学生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在课堂前十分钟,我们会让学生走上讲台进行每周至少一期的新闻播报,选择的内容就是本周内发生的具有正能量的新闻事件,大家会在播报结束后就话题展开讨论。教学实践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新闻播报只是其中一项,让学生坐到前排来,提出问题来,把头抬起来,便是思政课改革的目标。”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师王冰丽说。
创意课堂,别样风采。学校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将课堂知识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丰富课堂内容,让学生真正学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