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期】一身诗意四月天

读《林徽因传》有感

     卿本佳人,才比咏絮。初见芳泽,即惊为天人,此番重拾,叹伊绝代风华,仰慕之意甚矣,遂笔随心动,落成此文。

                            倾倒众生,动静皆宜

     出身官宦世家,少不更事就随父遍游各国,赏阅人世繁华;战乱时期困居李庄,穿着朴素上街打油买盐,尝遍红尘烟火;被无数爱慕者捧如星辰的是她,为考察工作落魄于荒凉古刹的也是她。着一袭素裙,倾城绝色的是她,被病痛缠身,隐忍淡然的也是她。骄傲却不孤绝,清新却不薄冷,安静却不寡淡,这样的女子,无论从何种角度观赏,都是一道别致的风景,这就是林徽因。

犹记得她轻灵柔美的文字:“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诗句仿佛来自天籁,让迟暮之龄的人读了也会觉得青春重现,让那些消散在风中的情意得以被寻回。她像是多情的少女,在芳菲的四月吟唱人间最美的诗篇,“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林徽因写诗,是为让灵魂自由舒展,让我们不得不信服文字的魅力,如同在枯树上看到春满华枝,在无边的暗夜看到天心月圆。她的诗中从来不现消极悲观的愁肠,纵然也曾与至亲生离死别,也曾落下一身病骨,也曾奔忙于滚滚的红尘陌上,她依旧让文字不悲不泣,把日子过得不惊不扰。想来这便是她最让我倾心之处。

                       康桥柔波,夜色静谧

像徽因如此温柔聪慧的女子,她的一生,大抵是有因果的罢。所以喜爱白莲的她,会生于莲开的六月,祖籍原本在福建的她,会出生于杭州。这座本就韵味天然的古城,因她的到来更加风姿万种。这似乎冥冥中注定了她与徐志摩纠缠不清的爱恋,同样生长于山温水软的江南,乍见之欢的投缘也有着他乡遇故知的情结。私以为,她比任何人都懂得徐志摩的心性,懂他的浪漫与痴情,而自从遇见徽因,徐志摩的诗情也似幽涧的清泉奔流不止。诗人之间,哪怕随意的应和,也能让一朵飞絮生出韵致,一粒微尘成为向往。

是康桥的柔波唤醒了原本安静沉寂的心灵,他们在夜色下热情相拥,又在静谧中挥手作别,徐志摩让所有读过《再别康桥》的人,都甘心做一株招摇的水草,在康桥的柔波里沉迷不醒。他们的那段锦瑟光年,也被装帧成唯美的诗篇,让人爱不释手,欲罢不能。

                      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如果说徐志摩是林徽因梦中一切美好的想象,那么梁思成则给了她现世的安稳。和徐志摩在一起,她的思绪仿佛永远沉浸在诗境里,始终忘不了伦敦那迷离的雨雾,而和梁思成相处,时光仿佛永远灿烂温暖,她更多感受到的,是阳光下那些粉尘落在手背上的真实。

然而她只是一个清淡如莲的女子,要的终究是寻常的幸福,只是一个贪恋岸上烟火的女子,不会让自己逆水行舟。她不再是康桥上那个不谙世事的姑娘,生活的太多琐碎让她不能仅仅沉浸在文字里与书本做知己,又因她始终对建筑事业一片热忱,更无空闲时光做梦。春花秋月再美,还是离不开一粥一饭的生活,也许她此生注定与徐志摩擦肩。

                     转身天涯,后会无期

1931年11月19日,为了听她在北平举办的演讲会,年仅36岁的徐志摩消逝在了碧海蓝天。后来,林徽因把飞机出事的残骸永恒寄存在她的卧室里。“记忆的梗上,谁没有两三朵,娉婷,披着情绪的花”,她的悲伤比起诗中不知要放大千万倍,徐志摩的死几乎带走了她内心对于美好情怀的所有梦想,她需要一隅记忆的角落将之囚禁,让蔓草生长不息,让微雨淅沥不止,为消逝的魂灵做出不同寻常的祭奠。

我若离去,后会无期。曾以为人生何处不相逢,但有些转身,真的就是一生,从此后会无期,永不相见。正如徽因说的:“每桩事都像是造物的意旨,归根都是运命。”我们无可逆转,不可挽回。我们能做的,只是在无数个风尘起落的日子里,祈愿生者安静,死者安息,祈愿他们无论飘散至人间的哪个角落,都可以日日平宁,岁岁逢春。

人间四月,冷暖自知。今日之思,其乱甚往昔,然文笔拙劣,难描其风韵半分,皆由情之所至,不知所云。


图片列表:

PDF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