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纪念”模糊了记忆






  有人说,一个人的死是分成三个阶段的,当他停止呼吸时,生物学宣布了他的死亡;当他下葬时,社会学宣布了他的死亡;当最后一个记得他的人去世时,时代宣布了他的死亡。我们总是人为地把时间划分成不同的区块,60后有60后的信仰,70后有70后的追求,80后有80后的执着,而90后和00后也有着他们对这个世界的新认识。那么当一个时代的人都离开的时候,是不是也在宣布时代正在死去?
  近来,许多名人的逝世让我们的朋友圈变得有些像追悼会。霍金、李敖、纪梵希,一时间这些或熟悉、或陌生的人名在互联网上被频繁检索。有人哀悼他们的去世,有人痛心疾首他们生前得不到关注,我却突然惶恐,当作为时代标志的这些人去世,这些时代是否也正在远离我们,正在悄悄死去,最终会不会归尘归雾,了无痕迹?他们也曾青春年华,他们也曾激昂澎湃,当他们走向了生命的尽头,是否也会带着属于他们的那个时代,一同走向时间的尽头?
  我们回首过去几年,会忽然发现,很多我们儿时耳熟能详的人正在从脑海中渐渐消失,还有更多我们不知道但同样伟大的时代参与者正在不知不觉地湮没。余光中、于右任、还有《三十二》变成《二十二》,如果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看,就会发现20世纪真的在离我们远去,难道激昂澎湃的光辉岁月就这样沉寂下去了么?但一个时代本不该就这样沉寂。四十年代的战火纷飞与热血抗战不该就这样沉寂;五十年代的时代新风与建设热潮不该就这样沉寂;六十年代的苦难中求发展和七十年代的逆境中求真理不该就这样随着这些时代的弄潮儿的离开而沉寂。
  如今的时代日新月异,这些人的去世能激起一时间的热度却无法扭转我们甚至整个人类对过去历史的漠视态度,我们或许知道一个物理学家去世了,知道一个文学家去世了,更有甚者可能知道这个物理学家很厉害,这个文学家很出名,可是他们到底为这个时代做了什么又有几个人知晓?他们所呕心沥血的那个时代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影响又有几个人感念?我们真正了解并认可这位名人本身所传递出的价值吗?我们应该去了解、知晓并感念那个时代的那么一个人,而不是浅析和遗忘。现在网络上很多人在痛批朋友圈成了名人纪念馆,其实这些都不是痛点,痛点是我们太不了解过去的那个时代,痛点是我们走不进他们那个高筑的、辉煌的精神世界。时代正在死亡,而我们却在纠结这个时代的眼睛是否还明亮。
  我们总是太关注远方,关注自己的前程是否明朗顺畅,却忘记低头看看自己曾走过的路,是否还笔挺铿锵。希望他们的离开,带走的不是一个时代的记忆,而是一个时代对下一个时代的祈盼。希望这些曾经的时代弄潮儿的离开能带给我们一些启示,时代的巨轮滚滚向前,到底应该如何对待这个沧桑巨变的世界?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的东西。
  成就标高,名誉更高,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国家亦恸,苍天亦恸,念精神不死,思想宏光。
                                                   ——给曾经的弄潮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