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圣蒲松龄


杨瑞洁 绘



  一壶茶,一支笔,鬼灵精怪跃然纸上。                        ——题记
       晨鸡报晓,炊烟袅袅,据说这时的蒲松龄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忙碌。粗布短衫,浓茶大碗,招揽着来来往往的旅人,用茶来换取他们的故事。路过的行人千千万万,奇闻异录不可胜数,聆听的艺术加之以丰富的想象力,《聊斋志异》便应运而生。但这只是传言,现实中蒲松龄创作《聊斋》的过程,并非如此简单。
      蒲松龄先生听故事写文章的传言源于民国的邹弢,这位作家文笔很好,但在学术上却未必专业,鲁迅先生就曾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出疑问:蒲松龄家境贫寒,为糊口耕田,哪有时间摆茶摊还不要钱只为听故事?他的故事来源广泛,收集于民间传说、取材于政治事件、再创作于前人的野史笔记,这似乎可以认为蒲松龄的创作受他人的影响,事实上先生的《聊斋》原创度很好。但凡是听闻得来的故事,文章中都有注明,因此大多篇目都是蒲松龄先生自己所创作的,例如《婴宁》、《小翠》等脍炙人口的名篇,这些文章也足以展现先生深厚的文学功底。
    《聊斋志异》的出现开启了志怪小说的新纪元,填补了志怪小说的大量空白。一书兼二体的创作方式,“小说体”和“传记体”混杂,这样的方式违背了当时传统热潮,备受批判,但无论如何这些抨击都无法否定《聊斋》的价值。蒲松龄将内心寄托于精灵鬼怪,批判现实社会,不满科举制度,但《聊斋》并非是为了讥讽而生的,蒲松龄先生太喜欢写故事了,文章便也诞生于这纯粹的灵魂中。
      蒲松龄先生喜欢写落魄书生和女鬼、女妖的爱情故事,故事梦幻而悲情。从拈花一笑到再无笑颜,笑着的婴宁定格在记忆深处;生性聪慧的辛十四娘,历经沧桑看透红尘,从此天各一方,一别两宽;活泼爱玩的狐妖小翠为了报恩嫁给王丰,却不被公婆所喜,自此远离世俗。先生笔下的妖、鬼大都一身傲骨,她们生性自由,从不妥协!
      蒲松龄是一个有趣的人,他爱玩且向往自由,这位优秀的文学家有伟大的创造力和艺术天赋。可是在当时士人们追功逐利的社会大背景下,这样的他注定无法被认可,但他从未放下过手中的笔,用一生缔造了鬼怪的王国。故事在他的笔下绽放,一个个奇女子在她们的世界中率性而无所畏惧,聊斋的故事一代又一代地流传。
    当下的如意与不如意,又何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