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考之行

兰考是我出生的故乡。

1966年27日,《人民日报》刊发了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这使大多数国人知道了兰考这个地方,也使大家第一次记住了焦裕禄这个名字。

今年五一期间,我去兰考与同学相聚,再一次踏上故乡的土地,浏览了街容市貌,参观了焦裕禄纪念园。兰考的可喜变化令人欣慰,焦裕禄的先进事迹使我又一次受到心灵的震撼。

焦裕禄纪念园坐落在宽阔的裕禄大道上,入口广场高高矗立着一座纪念碑,在纪念碑北侧,苍松翠柏掩映下的焦裕禄墓庄严肃穆。墓碑上“焦裕禄烈士之墓”几个大字赫然醒目,背面记录着焦裕禄的生平事迹,墓碑后面的石墙上镌刻着毛主席的题词——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

纪念园西侧是焦裕禄纪念馆,馆内一幅幅图画、一篇篇文字、一件件实物,娓娓讲述和记载着焦裕禄平凡而伟大的一生。焦裕禄出身贫寒,曾给地主打过长工,曾被日本鬼子抓去做过劳工,曾担任过民兵队长参加过支前战斗,曾担任过国营工厂的干部。196212月,被组织派到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

1962年,地处豫东黄河故道的兰考,正饱受着风沙、内涝和盐碱三害的肆虐。这一年春天,风沙侵毁了20万亩麦子,秋天淹坏了30万亩庄稼,盐碱地上10万亩禾苗枯死,全县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史最低水平。焦裕禄赴任时,展现在他面前的兰考大地是一幅满目疮痍的景象,横贯全县的黄河故道是一眼望不到边的黄沙;片片内涝的洼地里结着白色的冰凌;白茫茫的盐碱地上,枯草在寒风中瑟瑟抖动。然而,焦裕禄并没有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到,他是带着改变兰考落后面貌的誓言而来的。到任的第二天,他就深入乡下进行调查研究,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他带领人民群众艰苦奋斗,战内涝、斗风沙、治盐碱。大雨倾盆的时候,他带头趟着齐腰深的洪水察看水情;风雪铺天盖地的时候,他率领干部访贫问苦,登门为群众送救济粮款。他把群众同自然灾害斗争的宝贵经验一点点集中起来,成为全县人民的共同财富,成为战胜灾害的有力武器。

他常说,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面前,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他的心里装着全县的干部群众,唯独没有他自己。

1964年514日,焦裕禄被肝癌夺取了生命,年仅42岁。他临终前对组织唯一的要求,就是: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丘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2014年3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兰考县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强调焦裕禄精神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等革命传统和伟大精神一样,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永远向他学习。他把焦裕禄精神概括为五个方面: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要特别学习弘扬焦裕禄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凡事探求就里,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求实作风,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焦裕禄离开我们54年了,但这位县委书记的崇高品格和先进事迹,在人们心中铸就了一座永恒的丰碑。他在兰考的工作时间并不长,但他对待群众、对待组织、对待事业、对待同志、对待亲属、对待自己的态度,已经凝聚成闪耀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光的焦裕禄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

参观完纪念馆,漫步在大街上,展现在眼前的是矗立的高楼大厦,宽阔整洁的街道和繁华昌盛的市场。在返程的途中,只见车窗外道路两旁的泡桐树高大挺拔,一片片绿油油的麦苗正茁壮生长,焦裕禄当年的夙愿已经变为现实。

此时此刻,我思绪翩翩,千山万水,曾埋葬多少祖先的骸骨,万水千山,曾洒下多少先烈的血迹。如今,一位时代的先烈正长眠在古老的华夏大地上,让我们永远记住他的名字——焦裕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