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情的天空
;$$WASTAG$$;
没有剑桥的柔波,却不缺赤子的柔情;没有燕园的优雅,却延续着魏晋的古风。翻开厚厚的许昌学院校史,穿越70年尘封的历史,一九四二,正是河南饿殍遍野、日军铁骑肆虐华夏之际。当时中原大地水旱交加,飞蝗肆虐袁沃野丰稼,顿然凋敝。而许昌学院的前身--要河南第五行政区联立师范学校,正是在1942年这个国运艰危、灾难深重的年代诞生。1942年11月29日学校呈给当时的河南省政府主席李培基的公文曾这样记载院“本校校址为察院旧址,共计三十六亩,房舍三百一十间,操场一个,在学校东南隅。”在战火硝烟中,学校曾象“灾民”一样漂泊流徙院由许昌迁至开封,又由开封迁到浙江金华,到兰溪,再到衢州,筚路蓝缕、命运多舛,经历解散、并校、停办、复办、迁址,几番沉浮与挣扎。如果不是当时国家积贫积弱,河南百姓民不聊生,当年的举人蔡诚裕也许有可能像陈嘉庚那样,创办一所河南的“厦门大学”,我们的母校也可能成为一所百年名校。然而历史没有假设。在日寇的铁蹄下,在大饥荒的岁月里,母校在朝不保夕的困境中坚守着,生生不息。我们的首任校长周邵武先生曾在毕业生同学录的序中写道院“教人以道而喻诸德,谓之师曰天地之化,模范之常,谓之范。师范学生,旨在启迪后来,增培文化,所谓继往圣开来学;其责繁难,衡之凿龙门,决大河,执干戈,卫社稷,盖有过而无不及,应朝乾夕惕,自强不息,俾能确符使命,无负期望,生当错节盘根之际,应有补天浴日之功曰果恃何求以掌吾舵而登彼岸,弗危风霆之迅烈,弗随波涛以沉浮,是在各人善自为之。”读着60多年前校长在困境中写下的这段气壮山河的序言,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那个如鲁迅一样身着长衫的周邵武先生,在艰危时刻,为维系学校的生存四处奔波,风餐露宿中仍满怀对莘莘学子的热望噎噎我想,这应是沧桑的母校70多年颠沛流离而不散,雷霆万钧而不倒的精神之魂。母校没有时间和条件孕育出如日月般闪耀的学界巨儒,她却用沧桑粗砺的手抚育了一片灿烂的星空。因为战乱,学子们为家国尽忠,四处奔波,少有人记录他们的足迹。作为母校数万学子中的一员,我只能以80年代初期个人的亲身体验和有限的记忆片段,回顾母校浓厚的人文情怀。其实每个学子心底都有一帧永不褪色的照片,母校的天空上记录着每个人的青春。每每在入夜的小橘灯下,想起当年与浏森师、铁安师的初见院两个年轻教师第一次把迷糊青涩的短发女孩领进了校园曰犹记当年生活困难的杨建忠老师难得包一次饺子,总不忘叫我去他家饱餐一顿;教现代文学的张修德老师是我的入党介绍人,自然对我关爱有加。在我大学毕业三年后的一天中午,大学时的班主任董德志老师竟冒着七月的酷暑,从许昌赶到郑州的一所大学找到我,说张老师得了食道癌,想见我一面。我二话没说便跟着董老师来到省肿瘤医院。恩师消瘦憔悴的面庞令人潸然泪下,他依然乐观地笑着紧紧握住我的手。当年教现代文学时那样激情飞扬的他,不久便溘然长逝。许多年以后,黄遂清老师告诉我,改革开放之初,教师一个月只有几十块钱的工资,张老师的妻子来自农村,没有工作,家里还有几个正上学的孩子要抚养,生活非常清苦,这个乐观耿直的男子汉常年吃的都是咸菜!那个年代的父亲为了供养妻儿老小,许多人都是勒紧腰带倾情付出。当时我是中文八三(2)班的团支书,又早早地入了党,每天自信满满,冒冒失失,自然经常挨批。每次路遇团委书记张清廉老师,他总是用那双独特的大眼睛盯着我,用河南话喊一声院阚则思!而我总如过街小鼠一样仓皇不知所以。批评我的话早已忘记,后来干脆远远地见到他早早地绕道走。然而,在我毕业分配时,他却倾尽心力把我这个曾经见他绕道走的弟子推荐到当时省城的一所优秀的大学去工作。。。。。。恩师的点点情谊让我的心底温暖一生!每一位老师都像一幅永不褪色的山水画,印在心底。学贯中西的大学者董桥曾这样写道院“今日学术多病,病在温情不足。温情藏在两处院一在胸中,一在笔底;胸中温情涵摄于良知之教养里面,笔底温情则孕育在文章的神韵之中。短了这两道血脉,学问再博大,终究跳不出奔奔荡荡的虚境遥”今日想来,许昌学院有别于众多名校的是,她没有显赫的出身,没有骄人的历史,70年的聚散离合,给予每个学子最宝贵的财富便是人文的厚重和师生的真情。值得骄傲的是,身边有那么多可敬的校友以一己之力为母校争得荣光。在校庆上,我见到了许多熟悉的面容院朱巍兄大智若愚,笔耕不辍曰庆华兄钟情农耕,失志不渝曰志和兄启功弟子,挥墨故宫曰昭宝兄睿智重义,政坛流辉曰卫民兄负笈英伦,学术斐然。。。。。。许许多多的校友在各自的领域勤勉打拼。母校给予我们的不是显赫的背景和无尚的荣光,而是崇德砺志的魏晋风骨与铁血男儿的创业豪情。母校的女生很柔很真,或温婉如玉,或侠骨柔肠,或特立独行,或纯朴多情。她们中有林徽音式的一身诗意,有凌波微步式的婉约多情,更多的是情深意笃、锐意进取的真情女子。曹魏故地,千年风情,曾经孕育了写出【洛神赋】的多情才子曹子建,谁能说那里不是一片爱的沼泽地,让母校的女儿凤凰涅盘,浴火重生。母校以她的慈爱和宽厚,容纳和培育了一批批真情、笃学、自尊、浪漫的学子,许多同窗分别多年,依然互相砥砺支持,弥漫着一股独特的温馨气息。同桌三年的湘云是我的铁杆闺蜜。去年听说我生病住院,这个与我分别27年的同桌竟然痛哭失声,后来居然写出一篇大作【同桌老阚】;淑敏连夜从许昌赶来探望,全然忘了毕业时我们俩竞争的是同一个岗位;当年初学篆刻的景伟,为我刻制了一方藏书印章,名字顺序居然是反的;献林许诺送我的花27年后才收到院不是一束,竟是一车曰昭宝兄当年不但要帮我写入党申请书,竟还被逼写思想汇报;志和兄当年送我一幅书法佳作,今日万金难求,我竟因故无偿赠人;唯一一次与广智一起采访后单独合影,中间竟隔着一个武大教授。。。。。。每次想起同窗之间这些浪漫温馨的往事,总是忍俊不禁,唏嘘不已。青春的自负与骄傲袁年少的无畏与清涩,眼泪、欢笑、深思,全是第一次!儒家经典【大学】里有这样一句话院'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现代大学里不乏雄伟的高楼大厦和齐全的科研设备,唯独缺少往日校园的那一缕人与人之间的温情;现代学术界不少人在攀比名望、地位,却淡漠了大学最重要的悲天悯人、敦厚公平的人文情怀。受时下浮躁的社会风气所染,一些大学中也弥漫着急功近利的气息袁对学生人格的养成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是以知识的灌输、技艺的传授为本位。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深入的交流互动,教师忙于自己的科研或社会事务,难于对学生言传身教,所以很难培养出更多的德才兼备、富有创造能力、思想独特、情感丰富的人才。野情商之父冶戈尔曼认为院现代社会情商比智商更重要。情商是一种基本的生存能力,决定你心智能力的表现,也决定你一生的走向与成就。在许多人眼里,母校不过是一所没有名气的普通高校,但厚重的人文情怀和真挚的师生情感使母校成为“有教无类"、教化一方的圣地。大学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努力地传承文化,使每一个学子挖掘自身的潜能,自由而有尊严地生活,才是大学的精髓。这也许就是成千上万所像许昌学院这样的普通大学能够成为莘莘学子人生起步精神家园的真正缘由吧!-作者系我校文学院83级校友,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杂文学会副秘书长(【大河报】主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