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奋斗让我来到这里
爱与奋斗让我来到这里
———2018级新生胡海琴的故事
2018年9月16日上午,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隆重举行2018级新生入学典礼。代表新生发言的是一个清秀而腼腆的女孩,她在发言中分享了自己艰苦的学习经历和充满感恩的人生际遇。她就是来自管理与经济学院会计学专业的胡海琴。下面就让我们走近她、倾听她....
胡海琴来自丹江口库区南阳市淅川县,今年和妹妹双双考上大学。浙川县因为是南水北调工程的水源地,为了保证水质防止环境污染,从1993年就限制建设,至今仍然是深度贫困县。她的家庭也是一个非常贫困的家庭,母亲身有残疾,父亲已于4年前病逝。一家人曾经住在四面透风的破房子里,从墙壁上的裂缝中可以看到外面的大路。
小学的时候,从村里到镇上小学 50里山路,周末回来要步行3个多小时,每次都是姐妹俩和一个同村小女孩做伴,路上还有野猪獾、蛇;因为爸妈身体不好,下雨的时候没人送伞,都是自己跑回家;作业写到深夜,不小心睡着,醒来继续写,睡醒后因为作业做不完而放声大哭;为了节省开销,俩人常常一顿饭只喝一碗汤;吃百家饭、穿百家衣,求学路漫漫,姐妹俩吃了多少苦,只有她们自已知道。
在艰难困苦之中,胡海琴姐妹俩并没有放弃自己,相反,她们比谁都明白,唯有自强,才有明天;唯有奋斗,才有未来。2015年9月,姐妹俩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淅川县一高,分别担任了各自班级的团支部书记,名字在光荣榜上并列第一。姐妹俩经常在寝室开着灯学到很晚,瞌睡了就用冷水洗脸。有时顾不上吃饭,让同学把饭捎到教室,主动帮助同学解难题,还经常帮同学洗衣服,缝被子。面对人生的磨难,她们坦然面对,从不抱怨。
胡海琴的家乡淅川县因为南水北调工程有16.54万群众移民他乡。她的家在三面环水的胡坡村,172水位线将胡坡村一分为二,水位线以下的群众全部搬迁。她的许多亲人、同学、朋友离别故土家园搬迁到黄河北岸的新乡市辉县。南水北调工程让她懂得了国家至上、无私奉献,感动于淅川乡亲的家国情怀。在建设南水北调工程的大军中有许多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的毕业生,他们情系水利、自强不息的精神,迎难而上、克难攻坚的事迹,深深影响了她。高中时的她暗下决心,考大学,一定要考华水!功夫不负有心人,胡海琴的愿望,实现了!
仅有奋斗,也不足以支撑胡海琴小姐妹走到现在。在她们的人生之路上,不得不提到“爱”,这份大爱来自于她——河南日报(农村版)记者赵川。她从小学开始便一直关注着姐妹俩,在关键时刻总有她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热情的帮助,小时候赵川看到姐妹俩生活条件艰苦,希望把她们接到郑州来和自己一起生活,但姐妹俩都因为舍不得父母而拒绝了赵川的好意。在赵川的积极协调下,在移民村巡诊的省医疗专家给妞妞父亲看了病,县里给姐妹俩办了户口,镇里也找了间空着的移民房,解决了她们的居住问题。
2014年6月,胡海琴的父亲去世了,家里没能力操办后事。赵川哭着跑到信用社给她们汇款,联系镇里帮忙操办,镇里还把她娘仨安排到镇上的敬老院,享受五保待遇,姐妹俩的学费也免了。
因为被爱,因为有爱,所以懂得,所以感恩。因为有国家资助政策,胡海琴从小学入学开始一直都免缴学费,所以她能够顺利地度过从小学到高中的学习。当大学录取通知书下来的时候她既高兴又忧愁,高兴的是终于进入了向往已久的华水,忧愁的是大学的生活费、学费和教材费,对于她来说是那么的难以承受!但幸运的是她了解到了国家助学贷款、华水的绿色通道以及各种补助政策,让她的担忧化为继续前进的希望。国家的政策是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而上不起学,是的,国家和华水的政策让再次陷入困境的她重新拥抱希望!
胡海琴在发言中由衷感谢,感恩国家让她能够继续圆人生梦,感恩华水让她能够重拾圆梦的信心!
胡海琴: 刚跨入大学的华水小石坝们,我想大家和我一样,都是经过一番奋斗,才走进了华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我们的大学生活徐徐拉开帷幕,我们将开始放飞新的希望。我想,我们一定不能忘记曾经奋斗的自已,时刻不忘父母的含辛茹苦,牢记师长的深切期望,坚决对以娱乐为主的生活说不,绝不让美好的大学时光虚度!华水的小石坝们,让我们奋斗起来!立志、修身、成事,以梦为马,不负韶华!让我们的人生更加精彩,让我们的华水更加出色,让我们的国家更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