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新时代青年

“教育是民族振兴、 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 是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 。从6 月 21 日教育部在四川成都召开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 到 9 月 10 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 彰显了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的时代意义。作为新时代的大学青年,我们要把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价值标准取向, 以德为本, 做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新时代青年。

大爱, 是博大的爱, 是施与众人的爱。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眼科副教授李芸曾四次入非,她用医者仁心续写着非洲情结, 诠释着大爱无疆的时代意义。95 后小伙卫立强在内蒙古捐献造血干细胞, “播种” 大爱种子。17 岁少年关注市障群体, 唱响大爱 “二胡” 。年轻一代更要用博大的爱填满胸腔, 以社会道德人物为模范, 用大爱书写爱国形象。

国无德不兴。 “德” 是一个人的素质体现, 是一个人的内涵修养, 民安国兴, 就要明德、 守德。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趋避之” , 这是明大德。追求自由、 平等、公正、 法治的现代社会基本价值准则, 自觉履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公民的道德价值要求,这是守公德。道不可坐论, 德不能空谈, 精言三千不若一日躬行。新时代的青年必须要脚踏实地,听从习近平总书记的教导, 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 踏踏实实修好品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 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 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 立志听党话、 跟党走, 立志扎根人民、 奉献国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初心、 使命、 责任、 担当等, 都是对家国情怀的新时代表达, 是在积极倡导学生投身于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用拼搏与奉献谱写青春之歌。无论是西部支教毕业生, 还是援外的新时代青年, 他们都在昭示着 “好儿女志在四方, 有志者奋斗无悔” 的家国情怀。

新时代的高校正处于为实现 “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培育中坚力量的重要阶段。当前的人才培养质量,将直接影响中国未来的发展, 青年的价值取向将决定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西安交通大学 80 后女教授刘文凤说, 时代新人应该是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他们有熟练的专业技能也有深厚的学术素养,能切实解决具体问题也不失赤子之心, 对党的事业和民族复兴的伟业满怀热情。因此, 新时代的大学青年必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把爱国奉献的理想信念作为毕生追求,努力在新时代写下与国家民族同频共振的爱国奋斗新篇章。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建设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应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做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做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新时代青年,我们需不辱时代使命, 矢志不渝, 勇往直前。


图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