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青春和很多人一样,是与黄淮共同奋斗,共同成长的。2000 年带着青春的梦想来到了这里,转眼过了 18 个年头。”面对过往的 18 年青春,刘华伟老师这样说。 —— —题记
长路漫, 不负黄淮深情
—— —记驻村第一书记刘华伟
时间好像一把尺子,它能衡量奋斗者前进的路程;时间如同一架天平,它能称量奋斗者成果的重量;时间就像一把皮鞭,它能鞭策我们追赶人生的目标;时间犹如一面战鼓,它能激励我们加快前进的脚步。在时间的长河里,我们彷徨迷茫而又坚定自若,我们犹豫焦虑而又刚毅果敢。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人的青春只有一次。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这样说来,刘华伟的青春回忆起来该是满足、幸福、充满力量的吧。
见证黄淮发展,实现自我蜕变
他本是一个懵懂的青年,2000 年正式成为了黄淮学院的一名青年教师,自此,他的青春,便只予黄淮。18个年头,他见证了学校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最初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学校,到现在成长为教育部应用技术大学战略研究试点院校、首批全国创新创业 50 强高校、首批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成功举办了五届被誉为“教育达沃斯”的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一个个荣誉彪炳史册,一项项成果令人瞩目,一个个创新引领着地方高校转型。而他,也从一个懵懂的青年、一个稚嫩又略带紧张的年轻教师成长为一名副教授。身为黄淮人,他很骄傲,亦很满足。18 年风霜雨露,18 年晨起夜寐,黄淮的发展引人瞩目,刘华伟的成长令人欣慰。或许,这就是时间的力量;或许,这就是命运的选择。谭贞校长曾说:“黄淮的发展是源于我们黄淮人不忘初心、勇担重任的坚守和执着;源于我们艰苦创业、奋发向上的自立与自强;源于我们敢为人先,超越自我的胆识与情怀。黄淮精神已经融入我们的血脉,镌刻在每一个人心中。”18 年的青春,刘华伟学会了关爱与包容,学会了组织与协调,学会了坦坦荡荡做人,学会了认认真真做事。黄淮的发展,耀眼如明珠;刘华伟的成长,璀璨如星子。
感受黄淮温情,唯盼黄淮兴旺
刘华伟的成长与大多数人一样,毕业后顺利工作,娶妻生子。生命的车轮碾过坎坷,顺顺利利的前进。直至 2011 年,他至爱的母亲患了绝症。短短两年的时间,刘华伟的母亲经历了 16 次化疗,8 次放疗,但还是在2013 年的元月 8 日,不幸离世…两年来里,刘华伟在医院、学校来回奔波,身心疲惫,亲人饱受病痛折磨让他心痛不已。那时的刘华伟寝食难安,思绪不在。所幸,学校和建工学院的领导、身边的老师给予了他极大的安慰和鼓励,他说:“是组织的关怀和帮助,让我摆脱了迷茫,走出了困境,重新投身到工作中去。”2017 年,红旗渠干部培训班上,杨德东书记说:“好的领导干部应该关心你的职工,尤其是当他的家人生病或发生重大变故的时候。”每念及这句话,刘华伟内心就感动不已。雪中送炭情义深,当母亲病重,学校领导的宽慰犹如一盏灯、一颗糖、一片花,给了光明,给了甘甜,给了芬芳。有幸生活在黄淮学院这个大家庭,刘华伟始终心存感恩。一幕幕动人的场景,一段段真挚的感情,无时无刻不在感动着他,教育着他。工作和生活的经历,让他深深地爱上了黄淮这片热土。他说:“黄淮给我一个好的待遇,给我一个幸福的小家,给我一个花园一样的小区。唯愿黄淮好,唯盼黄淮更兴旺。”
面对两难选择,不负黄淮深情
“我担心孩子,担心家里会乱成一团糟,也担心你的身体吃不消。”“如果组织需要,我们一起克服困难吧。”这是刘华伟的爱人发给他的两条短信。在组织下发选派第一书记的通知后,他心动了,可也迟疑了。父亲已经快 70 岁了,每天还要帮他做饭、接孩子,爱人在人事处经常加班加点,前些日子刚做过手术,更加需要他的呵护……一边是组织的需要,一边是家庭的责任,这使得刘伟华陷入了两难的境地。恰逢此时,在外地出差的爱人发来了这两条短信,看到短信,刘华伟的眼睛便湿润了。他又何尝不想陪伴在父亲以及爱人孩子的身边,可是面对组织的安排,他没得选择。事实上,在他爱人给他发短信之前,他就已经回应了组织的召唤。黄淮于他,是恩重如山,是情义似海。正如一名消防战士,在接到火警报警后,只有接受命令,披坚执锐,别无选择。刘华伟说:“我们都是黄淮学院培养出来的青年,受到过组织的关心和帮助。我们的青春在这里,家在这里,人生也在这里。除了黄淮生无可恋,心无旁骛。”
时光荏苒,转眼间刘华伟已经驻村快半年了,西平高庙村的扶贫工作也做的有声有色。他深刻理解并落实了习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政策,为基层工作人员保驾护航,努力向学校、向地方政府、向人民群众献上一份完美的答卷。有人说,植树就是植富,造林就是造福。这是站在生态效益的立场而言,但具体到一个农民来说,经济损失是难以避免的。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他在高庙村走街串巷、下地头,了解到了在地头种树影响光照,影响庄稼生长,也影响机械耕作的状况。对此,他广泛征求意见,达成共识,创立了完整的林业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说,下一步他们将在“扶贫扶志、志智双扶”上下功夫,帮助贫困户树立志气,更新观念,寻找致富方法,增添致富干劲,继续发挥“黄淮学院 + 地方政府 + 村两委 + 贫困户”的帮扶模式,让高庙村广大群众共同走上致富的道路。
在驻村艰苦生活的磨砺中,在与人民群众的朝夕相处中,他实实在在体验到了稼穑之苦和衣食之难,读懂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内涵,切身感受到了一些农民生产的艰辛和生活的不易,也感受到了他们为生存、为过上好日子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这种精神,不只是他们的,更是黄淮人的精神,是黄淮精神。身为黄淮人,无论走到哪里,就会把黄淮的精气神儿带到哪里,让黄淮精神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长路漫漫,情深几许。且让我们手挽手,共和新词,不负黄淮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