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媒的未来

纸媒的未来

外国语学院               胡乐乐

一如往常,我打开了人民网的微信公众号阅览近期事况,一条让我略微震惊的消息猝不及防地扎进了我的眼里——经广电总局审查,责令永久关停“内涵段子”等。上面显著地标明,因其内容导向不正,格调低俗,引起网友强烈反感,总局严令“今日头条”永久关停“内涵段子”客户端及公众号。

 我略微顿了顿,仔细想了想我是否曾经与“内涵段子”有过亲密接触,浮现在我脑海中的是来自QQ空间里偶尔出现的“内涵段子”分享,我曾经在百无聊赖的时候手指轻轻戳了戳,眼睛便不自觉地扫过内容,然而脑子中留下的只有空白,偶尔会刷出一阵脑电波抽搐三秒,因为不得不承认,有些内容就像网友说的那样——俗不可耐。

就像一个石子抛入水中会引起层层涟漪,对于广电总局突如其来的重磅,除了内心为之欢呼叫好外,思维也在不断搜寻其背后隐藏的种种关系。这些天的忙碌让我不知不觉地远离手机上的“云信息" ,充实的基础加上心态的平静,让我这些天“嗜书如命”,同时也让我陷入沉思,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趋向单一,即互联网,具体一点就是手机,相对应地,纸媒似乎在大众的视野中越来越趋于模糊化,而大众对于纸媒的淡漠化也让纸媒发展处于尴尬的境地。“没有多少人读报”似乎是现在大众一致认同的观点,曾经的我也同样觉得,"现如,大众对纸媒估计也仅仅存留着那么一点点微弱的情怀。”

不过,广电总局关于贵令关停“内涵段子”的重磅让我看到了纸媒发展的曙光。现如今,新媒体虽如日中天,但不得不承认,由于门槛低,成本低,制作简单,容易操作等特点,除一些权威严谨,有严明政治立场的新媒体外,大部分推送,手机信息内容不忍直视。打开手机QQ,自动弹出的QQ看点有几篇是认真排版,无明显语法字词错误的?更不用提在里面找几篇值得深思,发人深省的文章。当然这里并非针对QQ看点,因为打开百度等,大部分推送的内容如出一辙:要么某某明星的某某丑闻或某某事,要么就是几句还未讲完,中途断笔的故事。这让我不禁对比纸媒在发行过程中的种种事宜,最常做的就是反复校稿,由于在校报中担任过责编甚至是学生总编,我知道反复校稿的繁琐与细致,也知道作为一名在报纸上写作的作者得需要多大的努力和严谨态度才能写出一篇值得上报的文章,文笔和思想缺不可。更重要的是没有知识性错误和事实性偏差。

这也有点像书籍与电影电视剧带来信息的不一致性,或者说是一种偏差。举个例子,一提到美国生活,大家脑海中浮现的就是开放,因为我们在很多电影电视剧中都能看到他们开放的一面,像电影《华尔街之狼》,里面的艺术表现将美国的开放夸张化,而原以为美国生活就是那样的我在近期读到美国作者写得书籍以后,转换了美国生活夸张性开放的想法,他们的父母也可以是“中国式”父母,他们的生活也可以是“平淡”的生活。而我们通过新媒体渠道得来的信息,为吸引眼球,是不是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当然,我们手机上的信息完全可以锁定在一些权威严谨的公众号、客户端上。而且新媒体的时效性让我们能及时获悉周边乃至全国全世界的大事,但同样是这种时效性,也让新媒体存在一些隐性的弊端。“快”的特点让新媒体操作者来不及多思考,有时为了“赶上趟”,他们没多思考,轻轻动一动手指便转发了一条微博或是发出去一条信息。去年微博上很火的《我是演说家》女孩“巴铁”事件演讲,某权威微博“随大流”也转发为其点赞,而随后立即删除,因为仔细看过演讲的人,都知道“枪支”威胁下“被友好”的和平是多么经不起推敲。但该权威新媒体因为怕错过时效没经过太多思考就转发喝彩也是情理之中。而纸媒这方面的顾虑就明显少了许多,因为时间的充足性让纸媒发行者有大量时间采正,思考,做出深度报导,加之纸媒犯错成本比新媒体高太多,重压之下,怎么能错,怎么敢错?

至于深度报导分析,这当然不是纸媒的专利,像微信公众号《大家》里的文章,错误点极低同时颇具深度,发人深省,厉害时读得让人脊背发凉。这时可能会有人思考:纸媒最大最后的优势新媒体已经拥有,那纸媒还剩下点什么呢?前不久在两会,上,人民日报社社长发声“办报很辛苦,须知天高,知地厚。在杨振武社长一鸣惊人的发声中,我看到了纸媒真正的优势与未来发展的曙光。在“天高”与“地厚”之间,在党中央与人民群众之间,深入阐释国家政策层面、大政方针层面与普通人民群众生活之间隐性的联系与影响,纸媒既是桥梁,也是旗帜,我们是社会中的人,一切的联系都与我们相关,何况是国家层面的联系,时间的充足性,态度的严谨性,思想的高度性这些特点让纸媒在“天高”与“地厚”中兀白绽放,发挥白己不可或缺,独一无二的作用,这是《大家》不能做到的,因为它不需肩负起这个强大的责任与历史使命;因为新媒体共通的特点,这也是官方新媒体不能做到的。

当然,纸媒日后的发展到底能不能迎来再次的崛起主要看得还是它的受众规模能否再次崛起。我们的大众,何时才能将视线从手机电脑上移开重新聚焦在纸媒上呢?还是这种可能性几乎为零?这与很多因素相关,我想最重要的因素是大众知识素养的提高,我并不想把它归结到教育这一一栏,因为知识素养和辨识能力需要自身从心出发,期待有一天,人民群众的在面对杂乱的网络信息时,在求知心与思想饥渴的催促下,,打开《人民日报》,一杯淡茶,慢悠悠地读起,兴尽时,口中不自觉地蹦出字词。我相信这一天会再次来临,正如白岩松所说,“很多人觉得现在贫富差距太大,总拿以前大家都吃大锅饭的日子作对比,以前确实是差距小,但是那是低水平的平等,如果想迈向更高水平的平等,首先得打破这个平等,我们现在的状态就是在打破平等的这个状态。”而物质水平的高层次平等能否激发阅读水平这精神层面的质的飞跃呢?曾经大家都看报纸,是因为新媒体还未问世,新媒体问世后不久,平衡被打破,而更高层次浏览阅读的平衡,我相信时间会让我们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