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皮陈”匠心与“博士章”情怀的幸福碰撞
“粉皮陈”匠心与“博士章”情怀的幸福碰撞
“粉皮除匠心”与“博士章”情怀的幸福碰撞
继续教育学院 李有华
陈楼是豫东一个小小的贫困村,小到在放大了的地图上都难以找寻。村里有个陈老汉,今年72岁了,承祖上手艺,有做粉皮的家传手艺,人送外号“粉皮陈”。粉皮陈的手艺呱呱叫,但为人太倔,年轻人不愿意做他的徒弟,就连他两个儿子也不跟他亲近。
近几年,粉皮原料成本越来越高,利润越来越小,粉皮陈的年龄也越来越大,慢慢地也就不怎么做了。最多也就是逢年过节的时候做一点儿,亲朋好友分一分。于是,每到春节前,常常会出现亲朋好友、乡村领导到他家搜抢粉皮的热闹景象。
热闹归热闹,这祖传三代的手艺眼瞅着就要在他手里失传了,粉皮陈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就在这个时候,省里派来的驻村第一书记进村了。
书记姓章,是省城大学里见过大世面、做大学问的博士,满脑子的扶贫经、发展经。戴着大大黑框眼镜、瘦瘦小小的女博士做起事来一板一眼,毫不含糊,被村人昵称“博士章”。
博士章了解到粉皮陈的情况后,对做粉皮的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认为这是一条可以带动部分村民脱贫致富的好路子。于是,果断邀请粉皮陈出山,共同谋划,多方奔走,不到半年,就在废弃的村小学里建起了厂子,风风火火地做起了粉皮。
但这建粉皮厂的过程,还真是一波三折,有不少故事呢。
建粉皮厂扶贫,各级领导、有关部门、还有博士章所在的大学,都是一路绿灯,全力支持。但这建厂还真不是外人看到的那么简单顺利,可以说是阻扰重重。而这阻挠的来源,不是别人,而是建粉皮厂的核心人物—粉皮陈。
要说这粉皮陈,可谓是“德艺双馨”,人品和技术自是没的说,但就是有一点,“倔”也是没的说。而这个“倔”,在建厂的过程中,表现的那叫一个淋漓尽致。
倔一表现在购置设备。
博士章从产量和卫生等方面考虑,想书记姓章,是省城大学里见过大世面、买电炉,用电炉蒸粉皮;想买塑料蓖帘,用做大学问的博士,满脑子的扶贫经、发展塑料蓖帘凉晒粉皮。粉皮陈是一百个不同意。戴着大大黑框眼镜、瘦瘦小小的女博士。他要求必须盘大地锅、烧柴火,用高粱杆蓖帘子,唯有此,才能保证粉皮纯正无害博士章”的味道和品质。否则,他宁愿将祖传的手艺荒废掉。
地锅、柴火好办,当地就可以解决,难不住博士章。但这高粱秆子,可是一杆难求,因为在当地早就不种高粱了。
博士章与粉皮陈讨论来讨论去,争来争论去,最终博士章还是拧不过粉皮陈的倔,只得四处寻找。也亏得博士章脑子活,寻着酒味找到了邻近省一个高粱酒厂,又顺着酒厂,找到了高粱地,买回了高粱秆子。
一见到高梁秆子,这粉皮陈乐了。起贪黑,将一根根高粱杆儿打磨光滑,再用细高粱签子一个个的穿起来,做成了一个个的高粱蓖帘。灿烂的阳光下,那一排排整齐的高粱蓖帘,就像整装待发的士兵,透着威严和气势!
倔二表现在购买原材料。
粉皮陈坚持必须全部用红薯粉,一点杂粉都不能有。根据粉皮的计划产量,当地红薯粉的产量根本满足不了粉皮厂的需求。但粉皮陈说了,宁愿低产量,也不能降品质。博士章静静地听完粉皮陈的理由陈述,扶了扶大眼镜,深深地点点头,转身离开了。
博士章开动智慧的大脑,四处调研求助,终于在省直某部门的支持协调下,使得外地市的一个盛产红薯的贫困村与陈楼村牵了手,做了陈楼村粉皮厂的原料供应基地。一个粉皮厂就这样为两地两个贫困村带来脱贫的曙光。
倔三表现在带徒弟。
村子贫苦,年轻人留不住,好不容易有几个愿意学手艺的,还被粉皮陈一个个给训走了。原因是老爷子规矩大,这些年轻人受不了。粉皮陈规定:旋铜镟蒸粉皮的、凉粉皮揭粉皮的,不洗干净手,不准干活;烧火的只能烧火,不洗手不得碰淀粉糊子;取淀粉糊的手必须准,每勺子的重量都要接近;铜镟要旋匀,粉皮薄厚要均匀;揭封皮不能揭烂、烧火必须烧的恰到好处等等。条条框框不仅多,还必须严格遵守,一点儿都不能有错。否则,轻者臭骂,重者挨打。
看着一个个好后生被老爷子轰走,气得他老伴跺着脚骂:“死倔驴子!粉皮陈背着双手来回踱步,脸涨得通红,就是不妥。
博士章来了。她先是摇了摇头,然后笑着走到粉皮陈面前,向他竖起了大拇指年轻的博士章挨家挨户走访那些有意学手艺的小伙子,苦口婆心,将道理揉碎了掰开地讲,不仅把赌气离开的人员劝了回来,还另外动员了几位粉皮陈的老伙计上阵,一起打造陈楼粉皮的新历程。
陈楼村做粉皮的队伍拉了起来。新老结合,所向无敌。
初冬时节,雪花纷飞。粉皮厂里,瘦瘦弱弱博士章白皙纤细的手,与高高壮壮粉村皮陈黝黑粗糙的手握在一起,久久没有分开。
粉皮厂大地锅升起的白色炊烟,在豫东广袤的天空上轻轻飘散;那一张张由乡村工匠炮制的匠心独具的绿色美味的粉皮,带着一代扶贫人的家国情怀,在太阳的照耀下,散发出幸福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