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山区孩子“在阳光下快乐成长”

我校艺术学院学子爱心支教纪实

3月25日上午6时,星期六,晨光熹微。

艺术学院学生丁广微背着行囊一大早就来到黄山学院南区大门口,等待上车。今天,他和他的爱心支教团队又一次踏上旅程,目的地是大山深处的黄山市徽州区富溪中心学校,车程将近两个小时。

坐上中心学校提供的面包车来到岩寺汽车站后,他们还要转乘岩寺到富溪的中巴车。

一路蜿蜒,山环水绕,来到富溪中心学校,时间是上午9时左右。

“老师来了!老师来了!”孩子们一个个坐在教室里,等待着支教老师的到来。

来不及休息,支教团队的成员们按照分工,来到各自教室,用画笔和音符为山区的孩子打开了有“声”有“色”的艺术世界……

爱的阳光

“绿水青山,鸟语花香,富溪校园洒满了阳光。迎着朝阳,挺起胸膛,我们在阳光下快乐成长。”一走进富溪中心学校,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该校的校歌。

“我们这里是山区小学,60%以上是留守儿童,大多数孩子选择住校,但是这里的孩子很阳光、很快乐。”陪同采访的该校校长蒋国辉自豪地说。

“快乐成长”是蒋国辉不时提出的高频词,也是这所学校的一张响亮的名片。

时光倒回到五年前,这里却是另外一番情形。由于地处山区,交通不便,有的学生家住在20里外的深山之中,学生接送便成了一个难题。更头疼的是,这里艺术师资严重匮乏,2015年之前这里没有专业艺术教师,2015年才招聘了一名音乐教师。爱心支教团队的到来极大地改变了这一状况。

还是五年前,2013年10月17日,经过我校和徽州区双方共同努力,我校孙梦一等6名同学开启了爱心支教之旅。

五年来,支教团队带领孩子画墙绘,组织文艺晚会,参加各类文体活动。

五年来,中心学校以《山区孩子快乐成长实践研究》为题获批省级课题且已顺利结题。

五年来,中心学校连续三年获徽州区优胜单位,2015年教学考核获区级第一名。

……

说起这些成绩,蒋国辉一脸喜悦。他说,作为山区学校,以前很难想象在文体活动中能拿奖。更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参加文体活动,不仅没有影响学习成绩,反而有效改变了精神面貌,提升了艺术素养,活跃了班级氛围,提高了学习成绩。

快乐的种子

“大家想象一下,大海里有什么?大家用手中的画笔画出你心中的大海,想到什么就画什么。” 在画室,美术老师在课堂上向学生提问。

“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刚才弹奏的乐曲是一种什么样的场景?”“不错,对,就是万马奔腾!”在琴房,一群孩子席地而坐,音乐老师在弹奏一支乐曲后与孩子们徜徉在音符的海洋。

课间休息时间到了,孩子们像小鸟一样围在支教老师身边。“一下课,孩子们就拉着我的手不放,连喝口水的功夫都没有。”支教学生李亚笑着说。

“尽管我身在远方,可是我心在故乡。光明的斯普里托故乡,海浪在拍岸歌唱!美丽的马丽扬,心爱的斯普里托故乡,蓝色的雅特朗,啊我的神圣的海洋!”哼着老师刚刚教的南斯拉夫民歌《蓝色的雅特朗》,孩子们也许不理解“故乡”和“他乡”的内涵,但他们通过乐曲流动起伏的旋律线条,仿佛置身于微风轻拂、碧波荡漾的大海之滨。对此,该校音乐老师孙昱宁深有感触:三年级学生江旭斌特别喜欢上音乐课,积极参加广播站、图书室的活动,脸上经常带着笑容,待人也很有礼貌。

一道成长

“妈妈,今天是星期五,明天黄山学院的大学生老师就要来给我们上音乐课了,我好想上他的课。”

“老师表扬我了,说我的画很好看。”

“我会识简谱了,妈妈,我给你唱一段。”

“老师好!老师好!”

质朴稚嫩的话语背后,见证的是孩子成长的印记。

印象中的留守儿童内向、自卑、害羞、胆怯,这里的孩子自信、乐观、健康、向上。

在上五年级的谢芸回忆起小时候外公教她写名字的场景时至今仍历历在目:“从中午到傍晚,他一直耐心地教我。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会写名字了,看到别的小朋友不会写名字,当时我就特别自豪。这不仅仅是因为我会写名字,更因为我有一个好外公,每当我看到自己的名字时,便会想起外公教我写名字时的画面,还有他额头上豆粒大小的汗水,我爱我的外公。” 这篇名为《外公教我写名字》的作文获第十六届世界华人学生作文大赛一等奖。

教学相长,不仅孩子们收获成长,参加支教的大学生也受益匪浅。

石晓悦还清楚地记得去年“六一”慰问演出的时候,当时正值大雨,沿途道路塌方,山上的落石随处可见,当时大家顾不上害怕,只想着尽快赶到学校参加演出。在晚会现场,大家把平时省吃俭用攒出来的零花钱买的小礼品拿出来了,看到孩子们灿烂的笑容,那一刻,真的很快乐!

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岁月长长路长长,一路爱心接力,一路收获成长!  乔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