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省运会乒乓球女团“五朵金花”专访
“这批队员终于圆了我带队十几年的梦,就是一直想拿个团体冠军。我真的很开心!”安徽财经大学乒乓球队主教练秦为锋激动地告诉记者。4月12日,安徽省第十四届运动会高校部乒乓球比赛团体决赛结束,我校代表队在女子团体比赛中问鼎冠军;三天后的下午,女队选手张婉莹、闫尉茗在女子双打中创下佳绩,为我校乒乓球代表队再添一金。
“我很想拿到第一名,这是我的信念”
2017年省大学生乒乓球比赛中,虽然张婉莹个人夺得女单第一,但女团在半决赛中对战强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代表队时惜败,未能有机会夺冠。这个遗憾在张婉莹脑海里萦绕了整整一年时间。命运给了女团第二次机会。本届省运会乒乓球女团半决赛,女团再遇老强敌中科大。此时的张婉莹充满了斗志,却也更加谨慎。遇强则强,在布下“反排”战术后,张婉莹带领队员们成功打败中科大进入决赛;并在决赛中一举摘得桂冠。“拿下这个冠军真的太不容易了,这是我们整个团队的荣誉!” 圆梦后的张婉莹难掩兴奋之情。
“她拿下的那一分,让我们可以义无反顾地向前冲”
乒乓球赛事安排密集,并且在之前2天的女团对决中拼得太凶,队员们的体能和精力面临巨大的挑战。张婉莹和队友闫尉茗却在这样的境遇下,再一次与老强敌中科大相遇在女子双打半决赛中,提前上演冠亚军对决。高手总是惺惺相惜,中科大在张婉莹心中是最强劲的对手,却也是值得尊重的对手。她把每一次与中科大的对决都当作一次磨砺,以至于到了“对对手十分了解”的程度,甚至都能猜到对手下一个球会怎么去打。两人最终克服身体、心理、技术上的重重困难,张用右手打球、负责进攻,闫用左手打球、负责防守,半决赛中以3:1打败中科大,并在决赛中以3:0轻松拿下皖南医学院,为我校乒乓球代表队再添一金!
“你的对手比你强太多,但是你打得非常好”
乒乓球训练的球馆在西校,这就意味着队员们每次训练都需要在东、西校之间来回跑。但杜嘉韵表示:“每次和队员们在一起训练都挺开心的。”她们会聚在一起谈论很多话题,杜嘉韵还曾在练习发球时就球的旋转程度与队长张婉莹讨论起相关的物理问题。在备战省运会的这几个月训练时间内,她在教练的指导下相继变换了“双面反胶弧圈”,“反手生胶”,“反手生胶、正手正胶”,“反手长胶”,“正手反胶、反手长胶”这五种打法。本来一直调换打法是件很难掌握的事情,但杜嘉韵并没有畏惧,在执行教练的指导和努力调整自己的结合中找到了最合适的方法。“杜嘉韵训练非常刻苦,在我俩假期留校十天训练的期间,她还会一直和我讨论打球的方法,平时也经常和一些学长学姐约球。”队长张婉莹告诉记者。
这次省运会是杜嘉韵大学以来参加的第一次规模比赛。谈及比赛时的心情,她笑着说:“看队友比赛的时候超级紧张,但是我自己比赛的时候却一点都不紧张。” 女单32进16的晋级赛中,杜嘉韵对战安庆师范学院的选手,对手实力强劲。半场休息时教练没有给予杜嘉韵任何技术性的指导,而是对她说:“你的对手比你强太多,但是你打得非常好。”在能力得到认可、又沉着冷静的杜嘉韵看来,能够在比赛中遇到这样强劲的对手,并不是多么可怕的事情,而是她的机会。“我把平时训练的东西都打了出来,已经发挥到极致。”她补充道。
“双胞胎本身就很有默契;她们俩打球特别诗情画意”
两人进入大学后的第一年便在校“新生杯”乒乓球赛中崭露头角。当时的她们在决赛中对战,因为外貌、动作的极度相似,几乎要把裁判和观众“逼疯”。而与队长张婉莹的“强劲”式打法不同的是,“两奚”惯用注重回合的温柔式打法。有外校球员曾评价“看她俩打球特别诗情画意”,此外,双胞胎的关系更是让两人打球时的默契犹如浑然天成。“她俩双打就像一个人在打,默契特别好。”队友杜嘉韵告诉记者,“她们动作都一样,对手经常因为这个接错发球。”
虽然大多数情况下打球温柔,但也有“爆发”的时候。在这次省运会女团比赛中,奚雨闲与合肥师范学院的选手进行一对一对决。对手吃准她的弱点,当时的她反手接球时也频频失误,发挥得并不理想。紧张的形势一下子让她的实力爆发,“当时我特别懊恼,就想着只能用正手接球了。”奚雨闲告诉记者,“也不知道为什么运气那么好,一拍一个准。”最终,她拿下了这场比赛。
备战省运会期间,校方一直给予校队极大支持。寒假集训期间为所有代表队运动员特设澡堂、食堂开放,并且满足兵乓球队对球等设备的需求。女团教练之一田伟不仅阅历丰富,还是队员们心中的开心果,甚至时不时在训练时上场 “虐”大家一把;而工作繁忙的主教练秦为锋,也尽量抽出时间陪伴她们训练,为她们尽心安排伙食等问题。“金花”们对两位教练表示最真诚的感谢,“是他们的辛苦付出,把我们乒乓球队带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采访的最后,队长张婉莹满怀诚挚地表示,希望乒乓球校队能够继续保持目前的水平,并好好享受竞技体育带来的快乐。而关于未来,每朵“金花”都有同样美好的希冀——要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希望自己的未来也能像在球场上一般潇洒,不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方面,都能不断完善自己、超越自我。
(撰稿:学通社记者:江玉苗 蔡敏 董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