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三个习惯”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一个迈向现代化强国的民族,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来振兴?

一项开辟新时代篇章的事业,召唤什么样的人才来担当?

“积行成习,积习成性,积性成命”,习惯的养成对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2016年以来,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准确把握“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人才的培养方向,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运动习惯和饮食习惯“三个习惯”作为提升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使学校的育人能力和办学水平不断提升,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达95%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达96%以上。

“一个医学生要成为一名好的医生,单纯‘以治病为中心’是不够的,更要懂得‘以健康为中心’。”漯河医专负责人赵志军说,“新时期高等医学教育的培养方向不仅是向学生传授浩瀚的医学知识和精湛的医术,更要囊括学习习惯、运动习惯和饮食习惯的培养,使学生毕业后做一名会开药方、运动处方、膳食处方这‘三张处方’的优秀医生。”

良好习惯养成对医学生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在位于澧河北岸的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莘莘学子认真学习或尽情运动的情景处处可见,或读书、或跑步、或练习心意六合拳……与之对应的是,玩手机的少了,爱睡懒觉、不吃早餐的少了。

不过,前些年,医专的领导和老师也发现,一些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后,沉溺于上网、聊天、打游戏的世界里,刻苦精神不足,主动学习不够。我国《国民体质检测公报》也显示,大学生身体素质呈“缓慢下降”趋势,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作息不规律、饮食不科学、身体锻炼少。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已势在必行。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民小康。”医学人才作为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环节,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因素。为此,2016年起,漯河医专率先提出构建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运动习惯和饮食习惯“三个习惯”培养体系,引导学生成为健康生活的积极践行者、倡导者。

构建“三个习惯”培养体系,锻造应用型医学人才

完善学习习惯培养体系。医学乃“至精至微之事”,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学习能力,是医学高等教育质量得以保证的前提。为此,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任总督学的督学委员会和校、系、班三级学风督查机构,完善学风建设规章制度,使学生上课出勤、评奖评优等更加科学;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创新实施1+2+N课程考核模式,考核内容从单一知识、技能考核变为多方位过程考核,全面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完善运动习惯养成体系。学校坚持“大健康、大体育”理念,实施体育课“大变革”,构建“身体素质提高班+项目化教学+体育俱乐部”三位一体课程模式,培养学生运动技能,激发学生运动兴趣;推进“早操改革”,利用世界运动校园APP,让学生自由选择晨跑时间,培养学生早起习惯;完善考核机制,将学生参与课下锻炼与体育课成绩挂钩,体育课成绩与学生的评奖评优和毕业证挂钩;开展系部之间、班级之间、宿舍之间的评比活动,实施典型带动,让运动健身蔚然成风。

完善饮食习惯培养体系。利用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开展健康教育,普及健康饮食知识;在部分专业培养方案中,增设中医膳食课程;完善学校餐厅膳食体系,为学生量身打造营养套餐食谱;加强教育督导和行为考核,督促学生养成良好饮食习惯。

狠抓教风学风考风,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良好的教风、学风和考风是一个学校崇高的精神旗帜。为确保“三个习惯”养成教育落在实处,漯河医专紧紧围绕新时代医学教育理念,持之以恒抓好“教风、学风、考风”建设。

具体实践中,学校坚持素质教育在课堂,坚持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制定完善各专业发展规划和教师发展标准,不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通过建立科学规范的激励机制,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实施“教考分离”的题库化考试改革,以考促教、以考促学,初步实现了“严进严出”的目标。

目前,漯河医专为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为全省医学院校唯一获批国家级优质校建设单位,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建有两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同时获批国外留学生培养基地,面向“一带一路”国家开展留学生培养。中华医学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共计公布8次全国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医学教育论文排名,学校7次排名第一。在第三方评价机构发布“全国1358所高职高专院校2017年排行榜”上,漯河医专综合指数排名居全国同类医学院校第一。

图片列表: